艺术公益
︎返回2021年度中国可持续设计大奖结果公布

海报设计:马仕睿。
2021年度奖项以“社区营造”为主题,邀请来自建筑、产品、服装、人文、环境保护几大领域的专业评审,期待挖掘并支持中国最具创新力的ECO DESIGN设计师、品牌、机构、项目案例,最终将在多元的国际机构、设计庆典、大学智库、科技+公益、优质媒体等平台上呈现并推动先锋设计的应用场景与未来合作。
2021年度奖项的征集在4月30日圆满结束。在约三个月的征集时间内,大奖一共收到了来自全国各地有效申请 774 份,激发了诸多年轻的设计从业者、爱好者对于可持续设计的尝试与创新。
5月15日-5月25日,组委会邀请了本次大奖的合作媒体和合作机构担任初选评审机构,最终推选出共计118份作品进入终选环节(具体入围名单请详见文末)。6月10日-6月19日,本次大奖的专业评审们经过了严格专业的评选和决议,最终在城市可持续社区营造空间设计大奖、城市可持续社区营造产品设计大奖、城市可持续社区营造视觉设计大奖、乡村可持续社区营造公共空间设计大奖、乡村可持续社区营造公共空间设计大奖、乡村可持续社区营造产品设计大奖、乡村可持续社区营造视觉设计大奖以及青年创新设计奖7个奖项类别下,各推选出1名获奖者,最终共推选出8位获奖者。进入各奖项终审推介的优秀作品将在下周陆续发布。今天我们与各界朋友们荣誉分享大奖得主作品!诚挚祝贺各位创作者融合理想与实践的卓越成就!
01 · 2021 年度城市可持续社区营造
· 空间设计大奖 ·
获奖者:大鱼社区营造发展中心
获奖作品:社区参与式博物馆、闲下来合作社
评审推荐: “公共空间打造成为“社区参与式的博物馆”,塑造了属于自身的社区精神和社区品牌。改造的内容是全方面:有公共空间,有建筑,有活动,构建全民参与的机制,充分激发了老旧小区的活力。”
获奖作品:社区参与式博物馆、闲下来合作社
评审推荐: “公共空间打造成为“社区参与式的博物馆”,塑造了属于自身的社区精神和社区品牌。改造的内容是全方面:有公共空间,有建筑,有活动,构建全民参与的机制,充分激发了老旧小区的活力。”
—刘家琨
“作品中的社区营造/街区创生/社区规划/空间设计推动了城市再生语境下的多方参与和社会创新。”
—姚冬梅
“大鱼社区营造发展中心以多元的项目包括城市老旧空间改造、市民社交活动和文化记录等方式,将社区中的新老居民、曾经的空间和故事,以设计为引导再次的串联在生活之中。在拒绝被遗忘的话语下,注入了当今的生活需求,并对未来社区的生长埋下了更多的潜力和惊喜。”
—段红
“作品中的社区营造/街区创生/社区规划/空间设计推动了城市再生语境下的多方参与和社会创新。”
—姚冬梅
“大鱼社区营造发展中心以多元的项目包括城市老旧空间改造、市民社交活动和文化记录等方式,将社区中的新老居民、曾经的空间和故事,以设计为引导再次的串联在生活之中。在拒绝被遗忘的话语下,注入了当今的生活需求,并对未来社区的生长埋下了更多的潜力和惊喜。”
—段红
获奖作品简介:
“社区参与式博物馆”位于上海市长宁区的虹桥机场新村,该项目通过回溯机场与新村的发展历程,讲述大时代下新老民航人个人成长故事,展现社区共有的民航精神与航空情怀。项目策展过程邀请居民全参与——巧妙设计居民的社区参与机制,以不同深度设计策展布展的过程的参与方式,创造新的“社区共同体”的共同生活经历;通过以“无争议”的公共空间改造,居民从自身利益的关注转化到社区共同利益的参议与参与中,开启社区成员参与社区治理的新探索。
闲下来合作社位于上海市长宁区仙霞路700弄25号的地下室。这是一个修建于90年代的万人小区,社区居住结构为35%的老年人、30%亲子家庭、25%流动租户。在社区更新的整体规划下,利用闲置的地下室,将其改造为社区共向客厅,主要为社区5岁-65岁之间的居民通过一个能“闲下来”的地方。它将以空间为载体的超强社区友好连接器,为使其持续发展,本项目将通过连接社区居民及引入的外部青年主理人,持续发生联合行动,探索一种培育社区居民+青年主理人的空间持续运营模式。

“社区参与式博物馆”外观
![]()
闲下来合作社入口处
获奖者:李明亮(指导教师:宋佳珈、 杨洪君,北京服装学院新材料设计研究中心)
闲下来合作社入口处
· 产品设计大奖 ·
获奖作品:默然滋长:真菌复合材料性能研究与设计应用
评审推荐:
“从材料创作入手是设计的基础。真菌材料虽然还不够成熟,但设计师的勇敢尝试已经有了很好的结果。”
—张雷
“近年来,菌丝体作为一种可持续生物材料的潜力日益凸显。虽然(行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我很高兴看到中国正在进行这样的研究,而且目前中国已经拥有巨大的食用菌产业,因此有可能将菌丝体的研究甚至于它的实际应用,提升到另一个层面。“
—Aric Chen
获奖作品简介:针对真菌的性能,探索真菌有可能被应用的场景。真菌的性能有强大的分解能力,可以将碳源转化为不同的有机物,也可用于废旧农作物甚至塑料的回收加工。成型后的材料,在自然环境下可被自然降解,加入到生态循环中。可运用真菌的耐冲击性来尝试制作快递运输包装、玻璃瓶包装和酒瓶包装。可运用短时间的防水性能,制作盆和碟子,用于一些物品的呈放;材料在干燥成型后会呈现较为粗糙朴实的质感,因此将其运用制作桌椅,材料的物理性能轻松承受大面积的重量。真菌材料的未来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市场前景。


真菌复合材料性能研究与设计应用
· 视觉设计大奖 ·
获奖作品:2020 OCT-LOFT公共艺术展——余物新秩序
评审推荐:
“余物新秩序这样的展览,立意鲜明又创意,促进观众对于“垃圾”的重新思考,让人领会日常生活中的物与行以及思想观念之间的关系。”
—陈妍
“这是一次线下的丰富体验。”
—广煜
获奖作品简介:
深圳市前沿艺穗艺术中心受邀华侨城文化创意园,作为2020 OCT-LOFT公共艺术展的策展单位。每届公共艺术展都会选取园区公共空间的一个载体作为创意的延伸,今年我们选取了以“物”作为载体,“垃圾”为议题进行发散,透过展览重新梳理物的秩序,探讨人、物、环境三者间的关系。活动按四个原则进行:Reduce减量化,Reuse再利用,Recycle再循环,Refuse废弃。比如展览衍生品——环保袋;展览空间是以白色的周转篮及可回收木板作为隔断,在展览结束后,它们会回到艺术家的工作室被永久收藏、被送到专业机构进行回收处理、或是再利用于其他展示活动。

2020 OCT-LOFT公共艺术展——余物新秩序

利用展览收集的剩余物料制作的活动纪念品
· 公共空间设计大奖 ·
获奖者:王五之(青海省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协会)
获奖作品:德迦零废弃社区
评审推荐:
“大力在城市所倡导的观念在青藏高原上被实现。零废弃社区所使用的建筑材料全部为回收材料,设计师重新组织材料,构建充满乡村特质的空间。”
获奖作品:德迦零废弃社区
评审推荐:
“大力在城市所倡导的观念在青藏高原上被实现。零废弃社区所使用的建筑材料全部为回收材料,设计师重新组织材料,构建充满乡村特质的空间。”
—刘家琨
“青海省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协会,零废弃社区的空间设计强化环保理念,宣示着尖作村的牧人、修行人、访客践行自然环境保护的生活态度。”
—姚冬梅
“青海省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协会,零废弃社区的空间设计强化环保理念,宣示着尖作村的牧人、修行人、访客践行自然环境保护的生活态度。”
—姚冬梅
获奖作品简介:尖作村,位于三江源澜沧江的源区,平均海拔4100米。2017年,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协会发起了“让德迦实现零废弃”的众筹项目,利用废弃木材,地板,以及窗子为材料为尖作村建立一座零废弃环保学堂(包括活动中心、环保教室、小展厅、住宿)。零废弃社区所使用的建筑材料(本地的夯土墙)全部为回收玉树地震中废弃的房屋,建设好的零废弃学堂,分别来自地震中受损的房屋。牧民们也纷纷从自己家里带来传统的年代久远的生活用具。从尝试废物利用、旧物改造,学堂的室内设计给当地百姓创造了一个探索零废弃生活方式,重新发现传统游牧文化之美的机会。

德迦零废弃社区外观

德迦零废弃社区内部(局部)
· 产品设计大奖 ·
获奖作品:帕卓巴游牧人合作社
评审推荐:
“项目是通过建立设计师联盟,携手公益设计师,进行产品设计开发,为三江源的环保人提供手工技能培训,对推动青藏高原的生态保护和乡村可持续发展做出了贡献,设计师承担社会责任,建立了与环保人的情感连接与人文关爱。“
—陈冬亮
“我非常赞赏这项创意一方面与当地游牧民社区进行了人性化的接触,另一方面试图通过制作手工艺品的形式与当地人合作,以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而不是试图改变或破坏他们的生活方式,从而更好地保护当地居民生活。我还很欣赏该创意在面临的困难时,它们努力克服这些困难时所采用的灵活方法,这也表明(他们)对当地居民及其处境的共感和尊重。”
—Aric Chen
获奖作品简介:来自海拔4600米的游牧品牌帕卓巴游牧人合作社,成立于2015年。合作社在玉树州政府,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协会和设计师联盟的支持下,牧人们依靠自己的双手,生产出一系列的手工艺产品,走上了游牧社区可持续性发展的道路。在州政府的支持下,合作社扎根在7栋80平米的牧民定居房内。相继建立了毛毡工作室,香皂制作间,传统牧业用具展厅,产品展厅,库房,宿舍等不同功能的空间。2017年开始,合作社相继邀请木木、邢振、黄雨晴、贡布泽仁、五之、鲍婷婷、王泽强等专家为帕卓巴做产品设计和商业培训。利用本土的文化符号和原料,设计出不同系列的挎包、帽子、围巾以及灯罩、靠垫等系列家居用品、并尝试用酥油研发出一款备受好评的手工皂。合作社的产品逐渐受到大众认可和好评,进入可持续性发展的初级阶段。

帕卓巴游牧人合作社手工艺人正在制作手工艺产品
![]()
帕卓巴游牧人合作社手工艺人制作的家具系列
获奖者(并列):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生态设计研究所(设计师:刘新、武洲、梁骥、严泽腾、黎书)
帕卓巴游牧人合作社手工艺人制作的家具系列
获奖作品:低成本农村免水冲生态户厕系统设计
评审推荐:
“项目针对我国用水不便的农村地区家庭设计的免水冲生态厕所系统,切实解决了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为“厕所革命”提供了很好的示范作用,设计理念具有创新性和美学价值。”
—陈冬亮
“这个项目以令人信服的方式解决了一个严重的、大规模的问题。它看起来做到考虑了尽可能多的变数:不仅在技术上,而且在功能、健康、成本、实用性方面,以及还考虑了用户的需求、习惯和当地文化。”
—Aric Chen
获奖作品简介:该项目为针对我国用水不便的农村地区家庭所设计的免水冲生态厕所系统,该产品系统主要包括人性化免水冲便器系列以及低成本免水冲粪尿生态处理设备。该系统具有综合成本低、环境影响少、使用场景广、经济可持续、用户体验好等优势,可以广泛应用于水源匮乏、冬季用水不便以及缺少市政管网设施的地区。在美丽乡村建设的热潮中无疑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和广阔的市场前景。

低成本农村免水冲生态户厕系统设计示意图

低成本农村免水冲生态户厕系统设计示意图
· 视觉设计大奖 ·
获奖者:放青松小队(孙铭、马佳琪、梁楚晗、赵沁宜)获奖作品:青山村徒步路线体验设计
评审推荐:
“整个项目的平面设计和插图绘制与内容贴切。整体气氛融合。”
—张达
获奖作品简介:
青山村龙坞水库建于1971年,为周边四千余人提供饮用水。由于资金的短缺和缺乏有效管理,水库的污染程度逐渐加深。项目组与当地政府一起“环境共治”,通过朴门农业、厨余堆肥、垃圾分类、农业最佳管理实践等环境教育方式帮助村民们提高环境意识,减少对化肥农药的不合理使用。同时,为了达到访客与村民、乡村环境之间的和谐关系,从而向外界更好的传递环保发展的理念,针对水库沿线观光导览方式、景点规划进行了全新的设计,更好的使青山村的故事传递给每一位到来的访客。

青山村宣传册
03 · 2021 年度青年创新设计奖
获奖者:李豪(一本造建筑设计工作室)
获奖作品:花火计划(留守儿童工艺建造项目)
评审推荐:
“花火计划运用营造,体验,分享,互动完整的闭环方式给留守儿童设计了一个具有创造性与心灵疗愈的非常完整的方案。把人,事,物很好的有机结合互动。具有成熟运营的经验,且拥有相对规模的复制能力,可以造福更多留守儿童。”
—张娜
“设计营造关注的重点不一定是结果,也可能是过程,花火计划为留守儿童提供了参与工艺建造的机会,这份人文的关怀,为材料、构筑物这些原本冰冷的物体增加了一分温度,或许能为孩子们埋下更多可能的种子。希望除了使用环保的材料,引导孩子们制作具有功能性的装置,并真正的使用起来。”
—王会东
获奖作品简介:
花火计划是由一本造工作室的建筑师团队发起的,提供留守儿童建造与艺术教育课程设计与服务的非盈利性质的社会企业,专注于用教育连接城乡,让乡村的孩子拓展职业可能性,给孩子们带来更具想象力的未来,为乡村发展带去永续支持。自2017年发起,花火计划已持续运营三年。基于开源的课程设计理念,花火计划以空间装置建造为切入点,针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和教育现状,逐步开发并完善了一个全新的夏令营艺术教育体系,并设计了多项适合8-14岁儿童的艺术启蒙教育课程。

“花火计划”互动装置设计
![]()

花火计划”互动装置设计
04 · 初选入围参赛者名单公布
5月15日-5月25日,我们邀请了本次大奖的合作媒体担任评选机构,最终推选出共计118份作品进入终选环节,入围参赛者的名单公布如下,恭喜入围的设计师/团队:
· 2021 年度城市可持续社区营造:
注:以下排名按照A-Z呈现
视觉设计大奖入围(20组):
蔡依东、陈卫、程若愚、大鱼社区营造发展中心、冯锦玉、黄行健&朱鸿羽&陈雨昕&王丽平&李想&汪曙璨、李南金、深圳市前沿艺穗艺术中心、孙睿洁 、王奕霏、夏远昭、薛栋梁&Kim Taehyeon&Choi Gyuwon、薛玉婷、杨烨杰、叶海铭、余玉苓&王宇清、岳安达&卢雨&刘懿冰&吴冠逸、张芮宁、朱妍霖
空间设计大奖入围(9组):
安娜&李芷晴、蔡妍妮、陈帆、程洁心、大鱼社区营造发展中心、刘屹、吴佳音、张宁&杨亚非、自由思考
产品设计大奖入围(16组):
本土创造、龚婷、何莉莉、贺爽、胡钰&武嘉鑫、Lei Ka I、李明亮、李文锦&李晓露、李嫣然、李长昕、林子铃、刘恩、宋佳珈&杨洪君&张好彤&袁媛、王心怡、岳安达&卢雨&刘懿冰&吴冠逸、张天玥 & Tara Maurice
· 2021 年度乡村可持续社区营造:
注:以下排名按照A-Z呈现
视觉设计大奖入围(10组):
班博翔、房方、梁国建、林路加&令狐芊&朱群耀&周鑫忆、陆奕希、Magnus Valdemarsson (麦诺)、彭琬棠、冉婷、孙铭&马佳琪&赵沁宜&梁楚晗、祝士伟
空间设计大奖入围(20组):葛歆睿、Jenny、李宪英&王佳盟&詹秦川&许欲晓&米高峰&贺雪梅&吉平、李岳九、青海省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协会、沈戴雪、司敏劼、Taliesin Studio、谭家峰、陶兴昌、肖楚&姚佳妹&韩涵、谢超&杨家婷&党啸、薛璇、杨沫彤、杨楠、余传文、张夏于、张子奇&朱聪哲、周燕、朱枫
产品设计大奖入围(12组):
马桑罗森、农造、青海省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协会、王鸿昇、徐锟铻 蒋冰冰、吴平、周宇萍,黄然,董子璇、钱然、于彬、Magnus Valdemarsson 、梁骥、崔智华
· 2021 年度青年创新大奖(入围):注:以下排名按照A-Z呈现
共31组入围:褚初寒、褚初寒&权梓晴、大利三事 ATLAS、淡雅蓝、丁一、高迪萱、龚婷、郭佳玮、侯钰婷、侯钰婷&潘鑫晨、胡钰&武嘉鑫、Jenny、李豪、李若汐、李长昕、连雅婷、龙盼、倪铭声、容心怡、苏航、孙憬怡、孙铭、孙铭&马佳琪&梁楚晗&赵沁宜、孙照人、王慕蓝、王心怡、杨沫彤、袁慰、岳易彤、朱枫、朱嘉波&秦佳敏
05 · 特别鸣谢
· 终审评审:
产品设计:
Aric Chen 陈伯康:独立策展人和撰稿人、同济大学设计与创新学院&策展实验室教授和创始主任、迈阿密设计博览会策展总监
长冈贤明:D&DEPARTMENT 创立人、设计活动家
陈冬亮:中国工业设计协会副会长、北京工业设计促进会理事长
姚映佳:联想集团副总裁、联想研究院赋能中心总经理、联想首席设计师、中欧工商管理学院 EMBA
张雷:品物流形和融设计图书馆创始人、主设计师、“From余杭” 计划发起人、 “融 Róng” 设计展策展人
视觉设计:
陈妍:腾讯集团 ,用户研究与体验设计部 总经理
高峰:阿里巴巴集团创意设计中心负责人、蚂蚁集团创意设计中心负责人、阿里设计委员会核心委员、阿里市场委员会委员
广煜:A BLACK COVER平面设计、獾和出版社、吐毛球平面设计合伙创始人
林存真: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副院长
张达:任职于上海逸飞服饰有限公司、2005年创立个人品牌[没边 / BOUNDLESS]、2009-2016年任“上下”品牌兼职设计师
空间设计:
段红 :东方卫视独立制作人、《梦想改造家》制片人、总导演
刘家琨:建筑设计师,“家琨建筑”创始人
姚东梅:中央美术学院特聘教授、纽约注册建筑师
左靖:策展人,乡村工作者。曾任北京798伊比利亚当代艺术中心艺术总监,创办并主编《当代艺术与投资》《碧山》《百工》《黟县百工》等多种期刊和书籍
青年创新:
崔峤:北京当代艺术基金会理事长
高鹏:北京师范大学未来设计创新研究中心主任
石静远:耶鲁北京中心顾问委员会成员、耶鲁大学东亚研究理事会主席
王会东:TNC(中国)首席战略官
张娜 :独立设计师,再造衣银行Reclothing Bank创始人
张伯驹:环保公益组织自然之友总干事、兼任生态环境部宣教中心环境公共关系与战略传播研究所理事、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管理分会委员
· 初选入围评审:
注:以下排名按照A-Z呈现
刘城铭,上海素然服饰有限公司,naze naze项目主管
罗咏诗,《Design 360°观念与设计杂志》部门主管
罗薇,顶尖文案Topys主编
钱晨VO,《看什么策展》主理人
日站君,日本设计小站创始人,知名设计博主
沈丹玺,三一基金会秘书长
同更生 ReGeneration
汪震宇,中国环境新闻工作者协会
汪聪一,《INTERNI设计时代》杂志执行主编
王丽楠,雅昌艺术头条展览运营及合作
邬超,造么Zaomedesign创始人
彦风,中国艺术研究院副教授
杨楠、黄钰婷, UnidesignLab合伙人
赵力群,LCD 设计研究室联合创始人
张潇,蚂蚁集团高级品牌营销专家
中国可持续设计大奖
2021 CHINA ECO DESIGN AWARD
2021 CHINA ECO DESIGN AWARD
主办单位

联合主办
中国环境新闻工作者协会(CFEJ)
指导机构(A-Z)
北京国际设计周、大自然保护协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创意与可持续发展中心

联合发起(A-Z)
阿里巴巴公益、阿里巴巴设计、北京工业设计促进会三联生活实验室、腾讯基金会、腾讯科技公益
腾讯用户研究与体验设计部、雅昌艺术网、艺术头条

公益合作(A-Z)
A Black Cover Design、D&Department、高瓴公益基金会、家琨建筑、卷宗书店、klee klee、 联想集团、南周文创、品物流形、融设计图书馆、三一基金会、同更生 ReGeneration、
万科公益基金会、再造衣银行、张达工作室、支付宝公益基金会、自然之友、左靖工作室

合作媒体(A-Z)
财新网、《Design360°观念与设计》杂志、东方卫视《梦想改造家》、凤凰网、INTERNI设计时代、《卷宗 Wallpaper* 》、看什么策展、日本设计小站、
《The New York Times for Kids China 栩栩多多》、Topys、造么ZaomeDesign、UnidesignLab

学术支持(A-Z)
北京师范大学未来设计创新研究中心、广州美术学院城乡空间实践与研究中心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耶鲁大学东亚语言与文学系、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

活动介绍
联合国于2015年制定了《 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17个核心目标帮助地球成为一个更加环境友好、和平与繁荣的生活环境,其中第11个和第12个目标:可持续社区与负责任的消费和生产促使艺术人文的创作者们重新思考艺术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如何能推动及倡导社区的可持续性。目前超过一半的地球居民—35亿人—居住在城市,这个数字还将继续增长,乡村空心化造成城乡分割严重。联合国预测,到2030年所有国家都将加强包容,参与互动可持续的规划设计及管理建设,支持在城市、近郊和农村地区之间建立积极的经济、社会和环境联系。
北京当代艺术基金会(BCAF)秉持“文化创新、艺术公益”的理念,具有丰富的跨界合作及未来洞察力。我们携手国际机构、政府、社区、环保、学术、建筑、时尚、设计、艺术、科技、媒体等各个领域的杰出机构及专家,共同发起年度专业大奖:“中国ECO DESIGN可持续设计大奖”,推动公众各界对于ECO DESIGN可持续设计的关注与行动,倡导将艺术设计之美融合到公众每天日常生活、设计行业与环境主题的深化延展、公益机构的未来跨界合作中。
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将在2021年10月11日至24日于中国昆明召开。大会将制定《2020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是继“爱知目标”后,全球新的10年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此次“中国ECO DESIGN可持续设计大奖”已正式加入到COP15自然与文化多样性峰会的前期预热宣传活动中。我们将通过ECO DESIGN可持续设计呼吁公众各界对于环境发展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注与行动。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