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公益研讨会(2019年)

如何使用艺术的手段和力量来解决社会议题?艺术机构如何能更好的服务社会?这两议题是北京当代艺术基金会长久以来的使命,也是一直在倡导的内容。

2019年7月17日,北京当代艺术基金会与腾讯社会研究中心共同发起的“中国艺术公益”研讨会在腾讯汇开展第一期。参与会议的嘉宾包括中国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促进会副秘书长王冠、国际公益学院合作发展中心副总监包旭日、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王春辰、尤伦斯当代艺术基金会理事长张朝卫、新华网公益频道编辑姜程、腾讯社会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徐可、北京当代艺术基金会秘书长胡斐。

“我们希望能够搭建一个平台,一起来探索和推动艺术公益的发展。”

— 胡斐,北京当代艺术基金会秘书长


北京当代艺术基金会秘书长胡斐在第一期研讨会中担任主持人。


胡斐:

我们希望牵头来做一个《中国艺术公益白皮书》,第一步先通过和腾讯社会研究中心、腾讯公益一起合作的调研来横向挖掘中国现在到底有哪些机构在做艺术公益,不仅收获数据和案例,也将这个概念宣传出去,让更多正在做同样努力的机构和工作人员聚到一起,找到组织。 如果回收的数据量很小,它也是一个信息,说明在做艺术公益的机构和人真的非常的稀少。我们也可以通过调研结果来讨论稀少的原因是什么?难点是什么?我们能做什么?我先抛砖引玉提一些我的困惑,首先艺术公益比较不容易归类;也缺乏测算标准,投入产出比不好预估;再就是缺乏有效推广,也就是影响力的问题。

“一定要有资源的整合和互相协作的机制。”

— 王冠,中国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促进会副秘书长


中国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促进会副秘书长王冠作为嘉宾参与研讨会发言。


王冠:

我认为不仅仅是艺术层面,实际上这是大文化领域的事情。我们仅仅圈定艺术领域的机构肯定很少,那么我们如果把它定义成大文化领域的话,突然之间会发现有很多志同道合的机构都在做这个事情。包括我们也一直在做,我们这个机构全称叫中国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促进会,依托于国家民委,是一个国家的NGO组织,但是我们承担了国家民委文化宣传司的很多政府职能,包括民族文化、少数民族对外的推广,包括国内民族地区的文化扶植、文化扶贫这类的活动,我们都大量在做。 今天的讨论我认为也非常有价值,提出了非常多的有建设性的意见,而且都是从实践中来从案例中来。



“我们一直在探索自我造血。”

— 张朝卫,尤伦斯当代艺术基金会理事长




尤伦斯当代艺术基金会理事长张朝卫作为嘉宾参与研讨会发言。

张朝卫:

尤伦斯的展览一直是非盈利的,因为这是尤伦斯的核心,也是永远都不妥协的。那养活这个展览,需要更多的钱才能做更好。所以我们会不断的一直在开拓各种相关产品,包括有商店,有理事会,有晚宴。这些都是我们的血液,然后去支持这个展览的一些血管。我们其实是做好自己的最根本的东西。

“公益不仅仅是帮助他人,也在于人类知识结构的拓展。”

—王春辰,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王春辰作为嘉宾参与研讨会发言。

王春辰:

我们坚持从一开始就要做好的有品质的展览,从专业艺术机构的角度来讲,我们做所有的展都是基于扩大艺术支持,扩大公众对艺术的欣赏和理解,所以要尽可能多做一些不一样的展览。在展览规划上,央美美术馆1/3的展览都是为了面向公众而策划的,让不仅仅是央美的学生或老师,而是整个社会的公众都能来参与。我们为什么这样做?因为美术馆的社会功能需要被强化,不是为了艺术家的自我欣赏。

“整个社会正在经历从满足胃到满意心的转变。”

—包旭日,国际公益研究院合作发展中心副总监


国际公益学院合作发展中心副总监包旭日作为嘉宾参与研讨会发言。

包旭日:

我认为有一些机构本身的使命就是做艺术的发展。还有一些非专业机构或者是项目,它本身的目的其实不是艺术,而是通过艺术教育或者艺术手段来完成机构自身的使命,包括刚才讲的自闭症也是一样,它的目的是让自闭症孩子可以更好受惠。所以我们在做调研的时候,这两部分是不是要区分?如果不区分的话,怎么样能够把使命并不是艺术的这种机构的项目能够统计进来,并且作为未来的白皮书内容。我个人认为与其按照机构注册形式来区分,不如按照艺术是机构还是手段这两种使用形式上来区分更好。国内现在的一个趋势的确就是商业和公益的界限现在越来越模糊,我们有很多创新型的方式,公益、金融、科技、艺术等。各种方法,各种手段,运用到各个机构中。所以我觉得未来我们在艺术类公益这个平台,做到一定程度之后,也可以把它做得更扩大。

“艺术公益如何能让普通人更好的感知?”

—徐可,腾讯社会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



腾讯社会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徐可作为联合主办方代表参与研讨会发言。


徐可:
腾讯公益作为互联网公益平台有它自身的特点,每个用户通过微信都能够登录到腾讯公益平台上,所以它主要是一个面向C端的渠道。目前,大多数中国老百姓比较容易有感知,容易被触动的还都是一些大灾、大病或者是扶贫的项目。在说到艺术公益的时候,它就好比是马斯洛需求中比较高端的需求。可能会有人问,有些贫困山区的孩子连书都买不了,上学都有困难,为什么要给他们买乐器或者支持美术教育?这样的问题我们之前也经常遇到。我有一种困惑,就是说艺术公益项目怎么能够更好地宣传自己?把艺术对人的关怀抚慰、精神上的提升,能够更好地表达出来,让一般老百姓更有感知,这也是我们希望能够通过这个项目了解和学习的地方。

“做好事一定要敲锣打鼓。”

—姜程,新华网公益频道编辑


新华网公益频道编辑姜程作为受邀媒体嘉宾参与了研讨会讨论 。

姜程:

我们媒体其实就是一个敲锣打鼓的,机构在做好事的时候,尤其是在公众认知度比较低的领域,应该让更多的人去认识、认知这个领域,我觉得这也是公益,这方面也很重要。大病、大灾可能不需要我们去做太多的传播,在人人皆媒体的时代下,朋友圈一转发可能就会得了很多的筹款,所以我觉得艺术公益这方面的事情,要发出更多的声音。 然后再一个就是我希望这些艺术公益项目是长期的、持久的,不是说得到了当下的一个很热的效应之后就渐渐没有了后续。现在看到很多人都愿意走进艺术馆,博物馆,我觉得这是一件好事,大家在艺术这个领域还是有很大的发展力度,所以说先好好去界定这件事情,然后像之前说的形成一个机制,形成一个联盟,用共享大力量去做这件事情的推动和发展。



特别鸣谢:
北京市民政局基金会管理处雷承佐处长
中国公益研究院、深圳国际公益学院王振耀院长
腾讯研究院社会研究中心王晓冰总监
1 9 2 0 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