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可持续创意产业研讨会回顾(上)
“设计未来:路径、轨迹和新界面”

焕新年代 | 创意@可持续发展
——中国可持续创意产业研讨会回顾(上)


2021年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国际创意经济促进可持续发展年”,然而疫情实际上瘫痪了创意经济:从创作、生产、发售到获取,没有哪个环节躲得过疫情的影响。健康危机之下的文化产业更显脆弱。当人们对文化内容的消费以空前的规模移往线上,又有什么样的思考与展望能够启发艺术家、创造者的多样性潜能?

2022年1月21日,中国可持续创意产业研讨会“设计未来:路径、轨迹和新界面”,将目光投向艺术文创产业的后疫情时代。

“设计未来:路径、轨迹和新界面”

联合发起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国际创意与可持续发展中⼼

耶鲁大学麦克米伦国际和区域研究中心
东亚研究理事会
耶鲁北京中心
北京当代艺术基金会

研讨主题


“后疫情时代的中国可持续创意产业”
“公共文化生活&科技创新”
“文化创新力&产业投资”

11位专业嘉宾,从国际研究、政府合作、创新经济、艺术创作、科技融合、产业投资、传媒观察等多元视角,分享了中国艺术文创产业的可持续运营案例模式,探讨了后疫情时代的行业未来发展与国际合作潜力。

作为长期推动可持续设计产业发展、促进科技创新与创意产业之间交流的机构,北京当代艺术基金会将在近日连续刊发三篇文章,与您分享各行业专家的真知灼见、深入洞察。

研讨嘉宾

(按发言顺序)

陈春梅
中国驻纽约总领事馆文化参赞

郎朗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国际创意与可持续发展中⼼研究部总监

李鸿谷
《三联生活周刊》主编

张立晖
财新传媒总裁

王昱东
歌华文化集团副总经理

陈宏嘉
爱奇艺高级副总裁

陈冬亮
中国工业设计协会副会长

张晓刚
中国当代艺术家

巫娜
古琴艺术家、缦学堂创始人

左靖
策展人、乡建专家

知诗七林
松赞集团首席执行官

“后疫情时代的中国可持续创意产业”


目录
NO. 1
陈春梅
中国风:自远古来,向未来去

NO. 2
郎朗
原地静止之后:疫情中的创意产业之变

NO. 3
李鸿谷
我们的曾经,成了他们的未来

NO. 4
张立晖
一家传媒机构遭遇的创意需求

主题嘉宾

(按发言顺序)

陈春梅
中国驻纽约总领事馆文化参赞

郎朗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国际创意与可持续发展中⼼研究部总监

李鸿谷
《三联生活周刊》主编

张立晖
财新传媒总裁

中国风:自远古来,向未来去

陈春梅


中国驻纽约领事馆文化参赞
“文化创意产业当然有经济属性,但其社会属性更为突出:它所体现的是对社会、对人性的关照。”

陈春梅女士分享了她在海外感受中国文化魅力的经历以及对中国创意产业的祝福。她希望中国创意产业能在发展中“守住初心”,并在国际上与各国文化交流互鉴共同成长。

以下是陈春梅的部分发言:

“文化创意”概念的前世今生



1997年5月,英国首相托尼·布莱尔在一次会议上最早提出了“创意产业”概念。之后,英国在全球开展“创意英国”文化推广活动,提升了英国的国家品牌价值。

英国国家文化元素组成的漫画

实际上,在这个概念提出之前,文化创意产业在许多国家的不同历史阶段已经存在。中国北宋时期,文化创意产业非常发达。大文豪苏东坡,用现代人的说法,就是一个“文创IP专业户”。他既是诗词散文大家,也是美食博主和文创先驱。在所有这些头衔之上,其人格魅力是最大的IP,千百年来这个IP不断被后人发掘和使用。


苏东坡画像

中国文化创意产品有着远销海外的辉煌历史。17世纪开始的“中国风”把依照中国品位制造的华服、美器、家居、装饰、建筑、园林带到整个欧洲并引领了国际风尚。现在我们走进欧美博物馆,还可以看到很多“中国风”艺术品。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搭上了今天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列车,可谓是一日千里,不断释放出巨大的能量。


壁毯(局部),路易十四穿着中式服装

后疫情时代,人们会更加关注家庭生活和亲情、友情,也更渴望提升生活品质。东方美食生活艺术的全球传播者李子柒和整理大师近藤麻理惠,这两位东方女子的身上展现出来的格局,以及她们对世界和世人所怀有的美好心愿是非常宝贵和无价的。


李子柒(左)藤麻理惠(右)


中国文化在美国


因为在纽约工作生活,我对文化交流和文明互鉴非常关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2021年9月18日开幕的中国当代建筑展《再利用,再更新,再循环》是关于旧屋和旧厂房改造的展览。展览充分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中式理念以及诗意栖居的生活态度。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它特别有借鉴意义,也因此受到了公众的赞赏。

《再利用,再更新,再循环》展览海报

今年在时报广场跨年夜现场,美国舞者充满激情地演绎中国民族舞蹈《扇舞惊鸿》。由河南参与的跨年文化活动被全球1000余家媒体转播和报道,向全球超过12亿受众传递来自中国的新春问候,让世人充分感受绚丽多彩的中国文化。


美国舞者表演《扇舞惊鸿》


中国文化与美国文化“会面”

前不久,美国梦(商场)的高层表示希望引进中国表演艺术和其他中国文化元素,以丰富游客文化体验。美国梦商场里面有室内滑雪场、游乐园、水上乐园,疫情期间仍然经营得非常好,最高单日游客量达到10万人。他们对中国文化元素的需求,让我感受到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潜力。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文化产品,可以在人类共同面对危机和挑战时给世界带来智慧、勇气和希望。到后疫情时代,人们也能继续感受到来自中国文化的沉静从容和生动有趣,并获得心灵上的慰藉和愉悦。


位于美国新泽西州的美国梦超级商业娱乐综合购物中心

疫情前,中央美术学院曾经在纽约举办“创意中国汇”文化活动,展出中国创意产品,受到很高评价。腾讯公司也曾赞助哈德逊河上举办的大型春节烟花表演秀,赢得了非常好的口碑。希望在疫情后有更多的中国机构、企业能参与到中美文化交流合作中来,在交流互鉴中共同成长,并为促进中美民心相通做出更大的贡献。

文化创意产业的未来


有专家预测2022年中国文化及相关产业的增加值将突破6万亿,文化产业占GDP的比重将达到5%,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

5000年文明积淀,中国传统文化里有着无数宝藏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和利用。随着科技进步,中国经典人物故事的表达方式有了更多可能性。我们惊喜地看到上官婉儿和苏小妹在虚拟世界的诞生。


上官婉儿虚拟人物形象

中国创意产业在传承和发展中体现了时代的精神气质和人文情怀,蕴含着国民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承载着中华的灿烂文明,续写着中华历史文脉。

日本成功的商业之父稻盛和夫曾在《敬天爱人》一书中指出,“要守住心底的那份单纯,人便不会迷失。”他坚信无论在企业经营还是在人生中,只要心怀纯粹的愿望并不懈努力,就一定能迎来美好的未来。

根据王希孟《千里江山图》改编的舞剧《只此青绿》火了,唯美深长的意蕴深深地印在舞者和观众的心底。正如剧评人讲:“此画,与天地众人共绘,往来者,但见青绿足矣!”这部剧也是向那些给后世留下绿水青山的前辈们致以最高敬意。这种跨越时空、直抵心灵的传世作品,给中国创意产业提供了前进的源泉。一抹青绿之间,足以照见古今创作者美好的初心。


《千里江山图》(局部)


《只此青绿》剧照

衷心祝愿后疫情时代的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在发展中守住初心,在与全球文化创意产业的碰撞融合中,成为一股蓬勃向上、照亮心灵的暖流,为创造人类共同的美好未来作出应有的贡献。

原地静止之后:疫情中的创意产业之变

郎朗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创意与可持续发展中心研究部总监
“面对疫情时,文化创意产业得从对物理空间的依赖转向数字空间。数字空间对于文化产业来说,是这个时候的自救方式。”
郎朗女士长期研究、推广可持续发展和创意产业、创意城市。她分享了后疫情时代创意产业的变化趋势:数字化和区域化。

以下是郎朗的部分发言:

2015年,北京市政府向教科文组织申办以创意和可持续发展为宗旨的一个二类中心,教科文组织在第三十八届会议上审议通过了这个提案。现在我们中心是由北京市政府出资赞助的教科文组织二类中心,完成教科文在创意与可持续发展方面的一些工作。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创意与可持续发展中心主要开展关于可持续发展和创意产业、创意城市的研究。同时作为一个推广平台,我们在中国和东亚地区推广和分享可持续发展经验。我们建立了一个平台性组织,希望联系更多社会资源,促成合作项目,也展开对欠发达地区能力建设的培训。

在筹备疫情对文化创意产业影响的报告的时候,我们希望撰稿老师写一写疫情会留下的影响。比如什么样的变化会影响创意城市和创意产业?我们得到两个词:数字化和区域化。

疫情下的文化产业


世界银行的数据显示,新冠疫情对全球GDP影响巨大。在从60年代开始的全球GDP增长曲线图中,2020年是负增长最厉害的一年。历史上出现过几次经济危机,但当时的全球GDP也还是有增长的。第一次全球GDP负增长是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2020年,世界主要经济体都出现了衰退,远远超过金融危机对我们的打击。美国GDP的负增长达到-3.6%,英国更大,达到了-9.7%。中国由于控制疫情较快,恢复生产较早,在当年实现了多于2%的增长,但是跟以往的增长相比也是非常小的。


全球GDP增长曲线图


文化创意产业首当其冲受到了冲击。教科文的报告显示——灰色是主要经济体GDP的增长比例,杏黄色是文化产业增加值的增长比例,最右这条线是0——只有中国实现了正增长,但是文化产业增长没有我们全国GDP高。其它经济体比如美国、新西兰和英国都是负增长,而且他们的文化产业负增长
2020年各国文化创意产业GVA和国家GDP条形图

疫情期间,创意产业受到的冲击非常明显。这跟其自身特点有关:第一,它高度依赖公共场所人群聚集;第二,从事艺术工作和文化产业的大多是小微企业和个体从业者,他们的抗风险能力不如一些大企业。

在文化创意产业中受冲击最厉害的就是世界遗产。世界遗产依赖旅游业,而疫情期间很多世界遗产都关停了。根据教科文的问卷调查显示,遗产地的收入普遍下降了52%。第二个冲击较大的是表演艺术,第三个冲击较大的是视觉艺术。

各类型文化产业受到疫情影响程度表

设计、创意服务、音频和视频这些,受到的冲击相对较小。所以对于文化创意产业来说,面对疫情时,最重要的是得从对物理空间的依赖转向数字空间。数字空间对于文化创意产业来说,是这个时候的自救方式。

文化产品纷纷数字化


数字经济在疫情下是如何发展的?从数据可以看出,在哀鸿遍野,所有经济体都出现衰退时,数字经济本身还是有较大幅度的增长。数字经济不只包括比较硬核的数字产业,像一些数字技术产品和数字的基础设施,同样很大的一个部分是传统产业的数字化。一些传统行业,包括一些文化创意行业,在应用数字化来增加自己的产出效率。这一部分我们也把它算在数字经济里。如果按这种比较宏观的数字经济算法来看,在2020年其实大部分经济体的数字经济部分还是正增长的。其中,美国数字经济的体量最大,达到13.6万亿美元。中国的数字经济体量还是远远低于美国,是5.3万亿。但是中国的数字经济增长力很强劲,排全球第一。

在我们国家,三大产业里面服务业是数字技术渗透得最快的,2020年服务业渗透率可以达到40.7%,第一和第二产业就相对小。其他国家也有类似的情况,比如日本或者德国这种制造业非常发达的国家,他们第二产业的数字技术渗透率比我们要大,但是没有超过数字技术在服务产业上的应用。

文化创意产业进行数字化转型,在疫情面前是一个特别必然的趋势。

数字化转型包含两部分。一是文化产品消费变为线上,线上平台出现了爆发式增长:2020年第一季度,腾讯视频的注册用户增长了300%多;芒果TV线上平台的用户同比增长了700%多;Steam网游平台在2020年3月,同时在线用户达到2,300万,创下了该平台最高纪录。

另一部分,创意产业也尝试了数字化的新方式,比如博物馆馆藏的数字化展示。这样做不只增加了可触及到的人群面积,也拓宽了知识边界:观众在网上可以链接到其他的知识点,而不像在博物馆里很多地方只有一个简短的介绍。所以这变成了一个线下展览的补充,在疫情之后可能也会持续发展。


青州博物馆数字馆藏系统界面,图/青州博物馆官网

同时也有很多新锐艺术家尝试了数字化的方式。比如王翀导演做了《等待戈多》的线上舞台剧。主创人员分别在不同城市的自己家里为大家呈现了一出舞台剧。


《等待戈多2.0》线上演出剧照,图/搜狐

教育产业数字化其实是最明显的,虽然听起来好像不是文化创意产业核心内容。仅在2020年第一季度,全球青少年儿童受到学校关停影响的就达到3.769亿之多,所以各国政府要求进行线上教育。

中国在线教育井喷式发展,2020年12月份,线上教育用户达到3.42亿。线上教育不仅仅是把线下课搬到线上,是教育形式发生了大转变。所以在文化创意产业纷纷进行了数字化转型的实验之后,其实我们还需要讨论一些其他的问题。

数字化原本希望资源共享、去中心化、达到平衡和更大的公平。可是我们的观察发现,有一个叫做数字鸿沟的东西,它包括几个方面:

一是不同的地理区域可能会出现不平衡。比如在欠发达地区,可能数字基建没有建起来。教科文组织对博物馆业进行统计,美国的大都会博物馆或者北京的故宫博物院都做了线上化的展览,但很少看到非洲的重要博物馆有这个能力把他们的展览搬到线上。这就是不同地域、国家由于经济能力不同造成文化展示上的不公平。

在线教育,中国的基础设施铺设得比较好,甚至在偏远地区也有4G、5G信号塔。但教育从业者会发现终端设备是不公平、不平衡的。北京、上海的孩子可能人手一个iPad,欠发达地区,孩子们可能没有平板电脑,没有好用的电脑设备,可能要用父母的手机进行学习,给他们造成了比较大的困扰。

另一个鸿沟是在代际之间。我们跟我们的父母对数字化生活的接受程度、认知程度是不一样的。所有东西数字化管理之后,对老年人来说,不方便的程度加大了。比如老年人不知道怎么去使用线上的文化产品。在联合国制定的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中有一个优质教育目标。欧盟衡量优质教育的指标之一是老年人的数字化教育比例。这已经成为数字化时代的一个需要关注的重要社会问题。所以老年人的数字化教育在我国也被提上了议事日程。

另外一个问题是数字安全怎么保障。绝大部分人在技术上是非专业的,不知道自己的信息在泄露或者怎么泄露。现在数字平台很多,用户数据不是公共部门在控制,是在私营部门手里。这个数据的使用权和所有权到底该归谁?为保证数字化时代长期发展,这是我们共同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重识邻里、区域旅游


疫情里的另一个发现,是生活的本地化。所有人和邻居一起封闭在小区里,我们突然发现要跟原本都不认识的这些邻居重新相处认识。所以疫情之后,社区空间重新受到了重视。我们需要一些社区的小型文化空间,比如社区内部书店或者图书馆,给市民提供服务。这是城市内部空间的一个改变。


甘露西园的地瓜社区,图/地瓜社区公众号

另一个改变是我们需要功能空间的复合性。我们原来一贯的做法是:居住空间是居住空间,工作空间是工作空间。但是疫情的出现,使居家、办公这种空间上的隔离、功能上的区分被打破了。

城市体系之间也有变化:城市群的内部联系变得紧密。疫情之前,同级别的城市联系会比较多,比如纽约和伦敦之间的联系多过纽约和它旁边小城市的联系。疫情之后,远距离旅行受到影响,产销链条会重新本地化,重回区域内部。这对文化产业并不是一件坏事。因为文化产业是产销一体的,要离消费者比较近。但是受到较大影响的是跨国旅游,区域旅游反而在发展。突然之间我们看到北京和上海附近会冒出很多有意思的小民宿,很多民宿所有者也是文化创意产业的从业者。他们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不是太远的休憩空间,所以区域化在这方面加强了。

北京微胡同建筑,设计/张轲,摄影/吴青山,图/MoMA

教科文组织的统计发现,大城市的文化创意产业受冲击最大。为什么?因为大城市的文化创意产业最集聚,疫情期间又不允许这种集聚。而且这种衰减有一部分是不会回归的。因为有些人当时没有工作,他回到自己的故乡可能还会回来;有些人可能从此以后不会再回到大城市,他也许在他的故乡或者二三线城市重新开始了其他的创作尝试。

这种分散化对文化创意产业来说也不一定是坏事。文化创意产业话语权逐渐分散在更低一级的城市里了,而且有比较成熟的线上办公、视频会议的技术来辅佐。原来文化创意产业从业者必须要待在北京、上海跟同行挨得近,现在由于大家已经习惯了线上的交流方式,所以稍微离得远一点也没有关系。

我们想问:城市间的等级体系是不是会重构?像纽约、伦敦、巴黎这种认知上最顶级的城市,我们不能撼动它在文化创意领域的权威,但是在第二级、第三级城市开始出现了一些松动,排位会慢慢地变化。而且分散化的趋势会对更下一层级城市的文化发展有好处,也给了他们一个展示自己文化与特色的空间。


我们的曾经,成了他们的未来

李鸿谷


《三联生活周刊》主编
“我们的过去和我们的曾经是别人的未来。在这个连接里面,‘现在’是一个时间概念,它在扩张。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的创意形成了。”

李鸿谷先生从记者的视角,分析了创意产业在“现在”扩张的概念。从时间和空间的两层框架中,他总结了从深圳的城中村到长沙的文和友,创意从艺术发生到商业策划,几十年间的改变。

以下是李鸿谷的部分发言:

城中村里的“飞碟”


我两年前去了深圳一个叫沙井的村落,它基本保留着所有的旧民居。在空白的墙面上都有看上去可能是涂鸦,也可能是壁画的画,上面都有飞碟,飞碟几乎是村庄的图腾。


沙井村的墙面,设计师:张宇星、韩晶(趣城工作室)2019

这些画让我想到了在国外城市,比如纽约和伦敦看到的涂鸦。这个是不是我们的涂鸦?能不能把这个村落里面出现的画和国外的涂鸦并列分析?那么我们要去看创意的起源:从一个村落、一幅画、一个创作者去理解,我们才可以开始这种讨论。


纽约涂鸦胜地5Pointz

我后来发现,这个深圳村落里的这些画,还是不太容易跟涂鸦放在一起。涂鸦更是无组织地自由创造,但这些深圳村落的画都是被组织的,由专业画家进行操作。这个过程是怎么发生的?

理解这些村落创意的发生,要回到另外一个概念:城中村。深圳是一个新兴崛起的城市,它的核心是城中村,城中村几乎是中国城市发展的必经之路。


深圳的城中村分布在高楼大厦周围,图片正中间是地王大厦(左)和平安金融中心(右)

我们的城市是从老的城市慢慢发育出来的。城市不断扩张,把农田变成城市,过程中有两个不容易解决的问题:

第一、农村用地是集体用地,土地被征过来之后,原有宅基地上的房子是否拆迁,怎样拆迁,是一个挑战。

第二、村民跟市民不一样。各级政府在处理这两层关系的时候,都会采取延宕和避让的措施。

久而久之,城市已经扩张,同时又留下了很多村庄。深圳平安金融中心,是深圳目前最高的大楼,也是中国第二高楼,仅次于上海中心。地王大厦是曾经的深圳第一高楼。这两个楼下面有城中村和旧城。当城市扩张到一定程度之后,城中村的拆迁成本已经高到政府无法支付。所以在2019年的时候,深圳出台了一个规定,就是罗湖区和南山区的城中村保留75%,其他区的保留54%。城中村几乎不能动了。现在我们能够理解在中国的古村落里看到匪夷所思的壁画,而且是飞碟壁画的缘由。

已经拆掉的城市去了哪里



当城市停止或减缓拆迁之后,那些已被拆掉的、除了瓦砾之外的城市——我们生活和居住空间里的那些物件去了哪里,这是一个真实的问题。城市拆了这么多,拆下的那些门窗和物件去了哪里?


拆迁后的废墟

艺术家宋冬在广东东山口的菜市场,做了一个作品叫《无界的墙》。东山口菜市场本身是个特别有名的地方,一个被广泛关注的艺术行为现场。这是因为一个设计师在这里做了一个非常好的艺术实践,而且实践时间很长,它成了我们理解创意的一个源头。宋冬把拆迁废墟中收集来的门窗重新连接起来,在菜市场旁边做了一面“无界的墙”。这面墙大概100多米长,墙里面放了台灯和人们在10年、20年、30年前用过的东西。


宋冬《无界的墙》局部

宋冬创作的另外一个装置是上海杨浦区的一个永久性城市雕塑,叫《若冲园》。他把收集起来的那些窗户重新连接成一个作品。这是我们说到的:城市拆迁之后,艺术在行动。


《若冲园》外部



《若

冲园》内部,摄影/田方方


商业在行动


湖南长沙五一商圈背后有一个海信广场,是长沙地标性建筑。在其他同等规模甚至一半规模的商场,一楼都会有个星巴克,海信广场没有。它曾经有过星巴克,后来被一个叫超级文和友的综合体给替代了。这个超级文和友跟你想象的完全不一样。


长沙文和友外

10年甚至40年前中国的生活场景,比如说吃饭、住宿、理发、娱乐活动的地方,在超级文和友被重新保留。它其实是把过去凝结为现在。这样的商业形态不仅在长沙有,在深圳和广州都有。下一个可能是南京、北京。这种商业业态是什么?那些拆迁掉的城市在这里重新被复活了。


深圳文和友(左上)广州文和友(左下)长沙超级温和友(右)


长沙的超级文和友2018年3月份开业,它里面的招牌:“电梯直行至尽头”、“饮食店”,大概都是我们在10年、20年前广泛使用的。两位创始人,翁东华和文宾,收集城市拆迁后的所有老物件、老招牌、老用具,收集了25万件。这些物件足以支撑他们做很多“长沙文和友”。


长沙文和友内部招牌

广州文和友里有我们现在几乎不再见到的事物,比如房屋里面的格瓦、防盗墙防火墙的装置,在这里全部保留、复原了。


广州文和友内部(局部)

在深圳文和友,我看到了让我特别震惊的一个未来的景象,一个赛博朋克的景象。文和友既有十几年前的物件,也有一个我们想不到的、未来感的物件。


深圳文和友内部(局部)

创意在时间交叠中形成


我在87年参加工作做记者。记者这个职业有一个好处是可以去到全国各地出差,可以看到同龄人或者长辈看不到的东西。文和友里这些东西,其实都是我在80年代、90年代甚至21世纪的前10年,每一个中国城市所看到的。从一线到二线到四线、同时正在消失的中国城市。这些东西在这里被商业复原。

第一次去到长沙文和友我特别困惑。我说这不就是我们这代人、这个国家要逃离的过去吗?这个过去并不是历史,不是我们说的,“唐朝多么辉煌,汉朝多么辉煌;我们要做一个唐城,要做一个汉城”。明清的辉煌文和友都算不上,它只是我们过去那一代想逃离的,自己国家的经历。以前我们经常说“生活在远方,生活在未来。”远方其实就是西方,未来也是西方。这个变化是我们这代人成长里面最核心的一个类型文化。

这种颠覆怎么发生的?去了长沙、广州、深圳的文和友,我找到了我的答案。我发现我们这代人被训练的意识形态,或者我们这代人被养成的思考方式、逻辑以及潜意识已经被时间改变。往下一代,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已经不在远方了。他的现实是:被拆除的那些城市就是他的远方,就是他的诗或未来。

我们的过去和我们的曾经,是别人的未来。在这一个连接里面,“现在”是一个时间概念,它在扩张。而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的创意形成了。

一家传媒机构遭遇的创意需求

张立晖


财新传媒总裁
“原创力是新闻的根本,也是传媒发展的动力和生命源头。只有高水准的营销内容、原创内容、原创方案,才能获得更大的价值和更多的认可。”

2021年财新传媒在深圳成立了财新创意有限公司。作为财新传媒总裁的张立晖女士分享了财新传媒在拓展创意产业业务时做出的尝试。她表示:许多客户愈发关注和想要输出可持续内容。对他们来讲,这是做出社会贡献的方式。

以下是张立晖的部分发言:
财新是一家专业的财经媒体。大家了解财新,多是通过我们的专业新闻报道。财新不仅是一个新闻内容提供平台,我们还有金融数据服务、会议、视听产品、图书出版等。此外,我们还为合作伙伴提供基于创意的多媒体营销服务。

媒体和创意的结合


媒体和创意能有什么样的结合?传媒是一个泛内容、多场景、跨介质概念,目前在内容泛化和场景革命的信息时代,创意既是内容的高级呈现形式,也是以高级呈现形式存在的内容。它可以用无限可能的方式呈现于世界面前。

创意型内容在注意力稀缺的融媒体时代,具有强大的信息爆发力、商业变现能力和品牌扩张能力。它还折射出传媒转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原创力是新闻的根本,也是传媒发展的动力和生命源头。从现在的市场竞争来看,只有高水准的营销内容、原创内容、原创方案,才能获得更大的价值和更多的认可。

对财新来说,传媒两个字不止于新闻报道,也不止于新闻媒体属性。我们的口号是“公信力、新媒体、世界观”。我们的宗旨是用专业连接未来,这个专业也不仅是指报道上的专业,还涵盖了合作时的专业态度、专业产品、专业营销、专业创意等。在发展创意板块上我们做了很多尝试,部分创意项目也拿到了几个营销创意类奖项。

举几个例子,去年我们与一个车企进行品牌合作,在两会期间推出了“两会智言”项目。我们邀请两会代表从驻地到会场的路上做视频形式的观点分享,获得了2021年金旗奖的案例金奖。


《两会智言》节目海报局部,图/百家号


与另外一家企业合作的社会责任类可视化互动营销方案也获了奖。一家地产客户在传播精准扶贫成绩时,我们在创意方面也帮忙做了一点尝试。我们为他制作了一个绿水青山的地图,赢得了非常广泛的赞誉。

可持续发展的客户反馈

我们在可持续发展方面推出了几个产品。从能源行业到乳品行业、纺织行业,再到金融业等服务业,这些企业其实都希望在可持续方面有所行动。四年前我们牵头成立了“中国ESG30人论坛”,一年前推出“双碳行动+”,旨在整合政商学界专家资源,通过搭建交流平台,聚焦社会责任、生态文明、高质量发展,共同富裕等话题。

从客户端和市场端得来的反馈看,可持续发展领域确实是未来的方向和热点。无论是创意还是内容,诉求都是希望为全社会的福祉作出贡献。像我刚刚提到的精准扶贫、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等话题,都需要更好的创意形式、更好的载体。这个需求非常广泛。


2021年8月31ESG30人论坛,图/网络


2021年ESG30人论坛年会,图/财新传媒


“创意解答时代”



2021年下半年,我们在深圳成立了一家子公司——财新创意有限公司。以创意解答时代为宗旨,努力建设一个面向用户和客户的全球创意解答中心。目前聚焦三大领域:商业视频、设计产业、场景创意。不久前财新创意在深圳拍了一部短片,以反映海洋文化主题为基础,以剧情片为框架,以爱情故事为引爆点,以春节贺岁为传播节点的一个创意短片。我们想通过贺岁短片这种新颖的形式,结合全网传播和影院点映,帮忙推广城市品牌。

财新还有一个设计中心,我们提供品牌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和数字科技设计等方面的合作,都会基于财新的杂志、网站、新闻客户端平台展开,帮助合作伙伴强化其品牌呈现。

创意产业跟媒体产业的结合度其实很强,传媒最主要的业务还是专业内容的输出,创意首要的也是内容的输出以及人文的互动。我们在跟社会的互动过程中,始终相信更好的创意手段和更专业的媒体传播形式,会让我们的社区和生活更加美好。

我们坚信创意产业能有更广阔的空间,也坚信专业媒体在其中能发挥重要的作用。
若无特殊标注,以上图片均由嘉宾提供

本次研讨会还有两个主题:“公共文化生活&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力&产业投资”将在接下来的两天陆续发布。
请继续关注北京当代艺术基金会,我们与您一同分享当代可持续创意产业的智库内容。

扫描下图二维码获取嘉宾发言速记

2 2 2 0 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