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可持续创意产业研讨会回顾(中)
“设计未来:路径、轨迹和新界面”

焕新年代 | 创意@可持续发展
——中国可持续创意产业研讨会回顾(中)


“公共文化生活&科技创新”

主题嘉宾

(按发言顺序)

王昱东
歌华文化集团副总经理

陈宏嘉
爱奇艺高级副总裁

陈冬亮
中国工业设计协会副会长

目录


NO. 1
王昱东
从设计源头减碳:幸福生活靠自律

NO. 2
陈宏嘉
华夏古城宇宙:沉浸式体验酝酿古城文化复兴

NO. 3
陈冬亮
“造物”之后:Z世代的设计维度

从设计源头减碳:幸福生活靠自律

王昱东


歌华文化集团副总经理、北京国际设计周公司董事长
兼组委会常务副主任
“很多人说要在大地上诗意栖居,但我觉得不要,大家还是挤在城里,尽量不去打扰外面的生态。”

考古研究出身的王昱东先生从稻作历史、古墓葬玉器等6个故事,解析了通过设计使产业实现双碳目标的各种可能方式,以及歌华文化在冬奥会作出的绿色实践。

以下是王昱东的部分发言:
中国提出了在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这样宏大的,也非常艰难的目标。我跟昆山有一个创意设计的合作。他们让我去的时候不仅要讲设计,更要讲在双碳目标中他们应该怎么做,怎么把双碳目标和产业结合起来。

我有6个故事跟大家分享,希望这些故事可以让大家更好地理解如何在生产生活中达到双碳目标。这里涉及了昆山,还有黔东南。黔东南完全继承了苏州在6000年前稻作文明的方式。

六个双碳故事


“饭 稻 羹 鱼”


苏州平江路有一个很有名的饭店,招牌看上去叫“稻饭食鱼”或者“鱼食饭稻”,但都来自司马迁《史记》中的“饭稻羹鱼”——吃米喝鱼汤,是一种生产生活方式。


“稻饭食鱼”饭店招牌

我有两个家乡,江苏和陕西,陕西的自然条件在当时被认为是最好的。从土壤来讲,《尚书·禹贡》将江南的土壤等级定为“下下”,意思是那个地方的土壤没有肥力,加上雨水太多,做好的耕田会被飞快地冲坏掉。后来靠着人民的勤劳勇敢,发明了稻田,把田用坝围起来,把厨余垃圾和能想到的一切肥料都堆进这里面,把贫瘠的土地改造好。每家基本上都能够靠一亩地生活。这种方式延续了很多年。

黔东南的党扭村,梯田中间的一个小村庄,是北京国际设计周的友好村。这个地方延续着江浙河姆渡文明发明出来的方式。传说是因为蚩尤败了,带着他的族人到大山里生存和繁衍,所以形成了现在的文明。联合国把这叫作“最后的伊甸园”。


坐落在梯田中的党扭村

那里有种架子叫晾禾架。在他们那割了稻穗,把稻穗晾到架子上,随吃随打。稻子的捆法跟6000年甚至8000年前,江浙河姆渡时期的粮仓里的捆法是一样的,因为之前挖出来过碳化的遗迹。这种8000年前发明,今天仍然在使用的方式在未来能不能用到,我觉得能。


晾禾架(左)和捆稻子(右)

设计周有个叫C计划的项目。因为疫情,我们想象了一个极端状况:如果地球不适合人类生存了,我们要去别的星球生存,比如火星,就有了这样的一个设计。一个在外太空完全自给自足的生态系统。


C计划示意图

这个设计不是马上要使用。我有个观点跟大家的可能不一样,很多人说要在大地上诗意栖居,但我觉得不要,大家还是挤在城里,尽量不去打扰外面的生态。

这些稻作文明实际上就是不打扰生态的一种方法。在河边,每家仅有1至2亩地就能够实现一个好的生存,不像北美采取大规模开发。现在到黔东南看到的仍然是这样,跟别的地方的生存方式不一样。如果有一天人类真的去了火星,我们估计会向他们学习,用每人10平米左右的空间实现自给自足。其实不用去火星,在地球上也可以用这种方式试验。


玉 出 昆 冈


昆山有一个山叫赵陵山。在江苏或浙江,一个地方如果使用古地名,叫某某山或者叫某某墩,这个山可能并不是天然的,可能是人工堆的。赵陵山很像中南美洲的玛雅文明,堆一个很高的土堆,类似金字塔,把墓葬放到顶上。但即使这么高,在历史上也会被大洪水淹没,足以想象当时的水有多高。


赵陵山遗址石碑


赵陵山墓葬里面每个“人”身上都有大量的玉器,其中有两种非常有名,是在没有金属工具的情况下加工的,每一件都要花费工匠几年的时间。比如一些特别细的纹饰在现代甚至要在放大镜下进行加工,在当时是怎么做的我们完全不知道。费这么大劲做出来的东西是对于财富的重新设计。在丰衣足食的情况下,当时的人没有将多余的精力和财富用在开地或者打仗上,而是用在了玉器上,再把它们埋到墓里,剩下的人继续奋斗。这很像尼罗河金字塔的经济模型。


赵陵山遗址墓葬(下)良渚文化出图玉器(上从左至右):神人兽面纹玉饰、玉琮、人形玉觽、“神徽”--神人兽面纹

黔东南也有这样的模式。当地人生了男孩子,就把多余的田地以一儿一亩的方式盖一栋木楼给他将来生活。女孩子是平等的,父母从小给她买银饰积攒起来,到出嫁的那天请银匠收拾干净了送给她,一共差不多会有30万。将财富通过这种方式交给儿女,让他们去开创新的生活,父母自己继续过着平静的生活。这种财富设计是不是也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

大家现在最热衷元宇宙的争论。从财富设计的角度来讲,我觉得元宇宙非常好。如果大家把多余的财富、多余的生产力在元宇宙里消耗,会是一个很好的循环。


《头号玩家》电影海报


新 生 于 旧


“新生于旧”是我跟朱小地老师在前年策划的一个展览。讲城市更新的方式方法。我们在全球选择了105个案例做成了大书,在前门附近的梅兰芳故居开展,现在还在全国巡展,可以一直看到书翻烂了为止。当时我们提出零排放、不产生任何污染,所以所有的桌椅板凳是朱老师到二手市场买的,展完会卖回去。


“新生于旧”展览现场

在苏州的园林里头,砖瓦旧了以后用来铺地,不浪费。


瓦片铺成的地面

王澍老师的作品也用了江南传统的方式,利用旧建材做了一个墙。最后他的这个作品得了国际大奖。


宁波博物馆外墙瓦片墙

在昆山也有非常好的案例。这个公司叫清考,是一位清华大学的院士带领几个清华博士组成的。他们一开始做锂电池回收利用:锂电池组回收以后,把其中能用的部分拆解掉,材料再根据不同梯度重新利用。成为一个有规模的企业后,他们开始做固态锂电池,把回收考虑了进去,做可以百分之百回收的电池。这种电池里没有电解液,是用陶瓷粉末作为电解质。从回收旧电池出身,最后做成一个能够完全回收的电池,将回收利用做成全产业的设计,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案例。


守 护 幸 福


去年的这个时候,赫尔辛基成为了设计周的主宾城市。我们在跟他们合作过程中,关注到了赫尔辛基的城市战略。他们在2035年要实现碳中和,这个目标比中国的激进得多。赫尔辛基城市各个方面的全部能耗进行了非常细致的分析,要求所有人从政府到产业到居民都为减碳做努力。他们制定了164条非常细致的减碳行动纲领,保证到2035年所有的目标落实在每一个城市单元上。


赫尔辛基市天际线

赫尔辛基城市最大的碳排放来自交通和采暖。从公共交通、采暖方式、节能、建筑设计等方面,他们都有很细致的工作安排。


造 物 守 则

我们跟赫尔辛基市一起做了双碳设计导则,今年会陆续公布细则,并要求我们所有的设计师们去遵守。因为作为造物的源头,如果设计师不做到的话,达到目标是困难的。



《碳中和设计倡议书》

设计周在通州的永久会址是北京大型活动的第一个永久会址。这是崔凯老师的作品,是从一个旧工厂改造出来的,2022年6月份我们就会开张,以后设计周的重要活动都会在这举办。我们也给自己提了一个目标,每年北京国际设计周都有遍及全市的1000项活动,在2030年,我们希望让这些活动本身达到碳中和。为这个目标今年我们会给出细致的方案。同时我们也建立了北京国际设计周的绿化林,大家的碳足迹可以通过种树来中和,但是在活动中用绿色手段降低碳排放是最主要的。


中国设计博物馆


生 命 之 树


黔东南是中国唯一可以合法持枪的地方,这里有一个枪手部落叫岜沙。每个男孩子到18岁的时候都会有一杆枪保护部落和打猎。现在不能打猎了,他们就用枪表演,吸引游客,带动当地经济。每个人出生后父母会为他种一棵树,这棵树叫生命之树,会伴他一生。这个人去世之后这棵树会被伐下来,做成他的棺椁,下葬之后在上面再种一棵树,这棵树就要永远长下去了。


正在表演的岜沙男人

有名字的树就意味着是有人去世了,它会一直生长下去。一个人生下来就是有碳足迹的,所以父母种一棵树来帮助减碳。人去世之后归于尘土再还给世界一棵树。这是检讨生命的一种非常好的生命设计。


挂上名牌的生命树


疫情下的绿色冬奥


疫情有两个影响。一是给了我们更多的思考时间。原来大部分的时间我们都用来采取行动,这两年多了思考的时间,对全人类都是有好处的事。二是改变了原来的生活生产方式。比如我们开始习惯在网络上交流,最后发现很多事情可以通过网络交流实现。

冬奥和冬残奥的开幕和闭幕式,4场活动都是歌华负责保障和制作。这个过程中最困难的是两件事,防疫和物料组织。活动既需要欢乐祥和,又要达到防疫要求。还好北京已经有了很多经验。物料组织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因为环保的问题,北京以及周边的河北地区已经把有一点污染的制造业都疏解掉了。在给冬奥组织货物的时候,北京甚至是河北都没有能力生产很多要保障的物资。我们需要组织全国的生产能力,但又不能乱跑,所以都是通过网络,与素不相识的人做了很多复杂的精密的组织工作。这期间,移动互联网的应用便被赋予了更多想象。现在大家都在讨论的元宇宙,我觉得很可能会成为另外一个契机,让更多依赖于互联网的生活生产方式产生。

回到设计,设计应该从源头上开始减碳。冬奥的开幕式用了鸟巢,避免了新建场馆。冰壶球馆就在旁边,原来叫水立方,在冬奥会期间改叫了冰立方。原来的泳池加高,变成了标准的冰球场地。张家口的滑雪场本身是民间投资的,未来是一个可运营的冬季度假地,不是专门为奥运会建的。首钢做了大跳台,将来它会带动首钢以及整个石景山地区以体育为核心的文化旅游产业。这次冬奥不管在场馆建设上还是对赛后利用的设计上,都进行了很好的考量,比08年的时候更有经验。


“冰立方”里的冰球场

回到生命之树,这样的全生命周期的绿色环保,这种碳中和的理念能够给我们一些启示,我们可不可以在能力范围内做一些工作。通过6个故事,从生产生活方式、对于财富的态度、对于建造城市和生活的方式方法,启发我们为了美好生活,幸福更多的是靠自律。

华夏古城宇宙:沉浸式体验酝酿古城文化复兴

陈宏嘉


爱奇艺高级副总裁陈宏嘉
“好的文化娱乐跟科技不仅能够创造虚拟现实,更能够打通虚拟和现实之间的关联。”

爱奇艺高级副总裁陈宏嘉先生分享了爱奇艺在科技+IP赛道上几次可持续的尝试。中国不同的地域文化在科技和创意的共同发酵下继续生长,使年轻人重新认识中国文化的魅力,给城市带来新生。

以下是陈宏嘉的部分发言:

科技+IP



最近元宇宙很受关注,尤其前段时间微软收购了暴雪,大家都把它往元宇宙的方面想,但元宇宙的概念包括了经济体系、商业体系、监管体系等,非常复杂。微软收购暴雪这件事情对我来说是一个很简单的“1+1大于2”的组合。

什么是“1+1”?就是科技+IP。微软有很多科技,包含硬件和操作系统等,暴雪最有价值的在于追随者众多的一些重要IP。“科技+IP”不管对元宇宙还是未来的娱乐都是根本,是公共文化生活和科技创新之间的一个关系。

爱奇艺是一家以科技创新为驱动力的文化娱乐公司,有非常多的IP,爱奇艺在“科技+IP”上做了非常多的尝试。

中国5000年的历史长河里有很多著名古城,爱奇艺有一个华夏古城宇宙IP叫《风起洛阳》,是马伯庸老师的作品。在这里通过科技的方式让更多人去体验古城的文化,让他们重新置身其中:沉浸、享受、重塑场景。除了《风起洛阳》,我们接下来还会做《风起陇西》、《广州十三


我们花费了大概两个月的时间,根据史书上的记载,1:1重新打造了1.4万平方米的洛阳南市。当年的洛阳南市就是这么热闹。



我们也打造了一些比较应景的室内场景。在戏里面有一个场景是佛像的头,是由2400根钢丝吊着琉璃塑成的一个佛像头。


场景里比较细节的地方,是存档案的资料库。

有个场景叫做“不良井”,是故事里面的一个桥段。


“不良井”搭建

以及我们“仿造”了龙门石窟,非常震撼,把当时的石窟重新塑造了出来。


升级的体验


《风起洛阳》上线之后,热度跟影响力非常大,很多年轻人通过这部戏重新认识了洛阳的古城文化。我们不仅把它拍成了剧情,也用科技的方式创造了沉浸的感受。里面用到的场景是花费很多精力1:1打造出来之后再用高清扫描的方式把它变成了数字资产留存下来。运用这些数字资产,我们可以打造游戏、发行数字藏品等等。比如我们正在打造的VR全感内容,采用时下最流行的科技,VR六自由度(6-DoF)感应器。当你戴着VR设备拿着感应武器在一个虚拟空间里行动,你既能沉浸在场景里又能跟当时的人互动,包括好人和坏人。

《风起洛阳》的情节是探案,在游戏和VR里我们结合这个IP和故事内容重现当时的文化。这是我们认为年轻用户喜闻乐见的,用科技互动和故事情节去体验文化和生活气息的方法。好的文化娱乐跟科技不仅能够创造虚拟现实,更能够打通虚拟和现实之间的关联。这也是大家在讨论的一种元宇宙概念。

“科技+IP”的结合不仅能让人们沉浸在虚拟中,也可以让他们在现实中去找一些体验。我们联合洛阳博物馆打造了“唐三彩整活了”系列体验,不仅通过VR影片的方式让过往的唐三彩栩栩如生地出现在年轻人眼前,还让唐三彩去介绍他们那个时代的生活和美食。


“真人版”唐三彩体验十二种产品,图/爱奇艺


通过用IP说故事的方法结合技术和线下体验是新的文化体验方式。在这样的体验之后,我们希望人们留下一些永恒的资产和印象,比如数字藏品。它可以是一种NFT但我们并不打算让用户做任何二级交易,因为它就是属于这个IP,这个文化,是体验完之后能够留下来的数字产品。《风起洛阳》在一月下旬发行了6500枚数字藏品,包含戏剧里的酒壶、鲁班锁还有唐朝时的牡丹令等。


《风起洛阳》数字藏品

“一部剧带火一座城”


以前大家对于像洛阳这样的古城文化跟生活可能没有太多了解。《风起洛阳》剧集开播以后,洛阳迎来了自己的“文艺复兴”。《人民日报》旗下的《人民文旅》发布了全国重点旅游城市文旅政务的新媒体传播影响力榜单。自从洛阳古城上线以后,洛阳新媒体传播影响力连续排在第一名的位置。

其实这是我们做的一个主题叫:“一部剧带火一座城;一座城成全一部剧”。很多人在线上讨论很想来到洛阳:饕客透过VR在剧中看到了当年的流水席和每个人都在喝的胡辣汤;“驴友”们重新看到了整个龙门石窟的景色、南市遗迹以及当年的九洲池、应天门等地。大家对场景和文化的讨论成功吸引了年轻人一起来了解洛阳。

最近的另外两部剧也用了同样的方式:通过说故事,让大家去体验当地公共文化生活。

《对手》的取景地是厦门。结合当地的美食地标,我们把剧集跟烟火气有效、充分地融合。几乎每个人都说《对手》让他们看饿了,因为《对手》把厦门的生活气息和当地美食展现得淋漓尽致,整个话题引起了超过1000多万的阅读量,讨论量也非常高。


《对手》


《八角亭谜雾》的取景地是绍兴。老城绍兴在“一部剧带火一座城”的方式下再度走红。除了官方报道之外,很多新媒体也参与了讨论。人们对于这样的方式接受程度很高,甚至更容易接受穿越时空回到历史中的文化生活传递方式。


《八角亭迷雾》剧照

科技创新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方便和对时空限制的突破。未来我们会做更多这样的尝试,让更多人通过科技创新加内容娱乐来体验新的公共文化生活。比如我们有一套系统能够让观众一边看电影、一边收集证据。2020年有一部《杀死大明星》的VR互动内容,得到了威尼斯影展第77届VR单元最佳故事奖。它很简单:人们在看电影的过程中搜集线索,在电影情节公布真正的凶手之前,把自己的答案先公布出来,引发更多人的讨论。

我们更相信科技可以改变内容体验,通过科技的智能制作可以让更多业内人士的梦想得到绽放,也可以让用户更好地沉浸在故事跟内容里,得到更简单的精神满足和快乐。科技可以赋能文化新的面貌;内容IP可以赋予文化新的活力。

“造物”之后:Z世代的设计纬度

陈冬亮


中央美院课程教授、清华美院工业设计顾问、中国工业设计协会副会长
“创意设计将技术透过冬奥形成一个产业,而不仅仅是短暂地应用,这也是真正让创意设计成为绿色冬奥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

时任北京工业设计促进会理事长的陈冬亮先生从2018年就开始绿色冬奥战略研究,亲历了北京在创意及可持续发展领域做出的国际化努力。他认为只有将可持续发展概念根植在新一代年轻人心里,才能通过他们带来人类生活中源源不断的创意。

以下是陈冬亮的部分发言:

中国的创意城市网络


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有17个发展目标和169个子项目,同时兼顾了可持续发展的3个方面,包括经济、社会和环境,把全球经济的发展和可持续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创意是可持续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创意促进经济的发展。

2004年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了创意城市网络,将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源动力,凸显创意和文化产业对城市发展的重要作用。中国也积极参与了创意城市网络的工作,包括设计、文学、电影、美食、音乐等,成为了很多城市推动当地创意经济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


联合国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图示

北京在2010年启动了创意城市网络,到2012年设计真正开启了未来——北京成为了世界的设计之都。设计之都对北京经济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北京的 GDP在全国名列前茅,其中创意经济,特别是设计产业在北京的GDP达到了3,000亿,已经成为了科技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0年,中国的8个著名建筑设计师与意大利国际品牌ALESSI合作,创作他们的产品。其中有张志强、张永和、马岩松、张轲、王澍等设计师从建筑设计的角度诠释产品。比如马岩松做了《浮游的大地》设计托盘,在产品的方寸之间诠释着文化理念,用艺术表达他们对创意的理解。


2010年ALESSI中国建筑设计师合作系列

我们在2018年就开启了北京科技冬奥的工作。5G、8K、AR、VR等技术,如果没有场景,在某种意义上就成为了技术的碎片。如何把AR、VR技术运用到冬奥的场景和转播中?如何通过创意,将技术和场景应用到后冬奥民生和人们的娱乐生活当中?创意设计将技术透过冬奥形成一个产业,而不仅仅是短暂地应用他们,这也是真正让创意设计成为绿色冬奥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



冬奥转播现

2015年中国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请创立了全球第一个国际创意与可持续发展中心,把创意与可持续紧密衔接在一起。这个中心得到了中国国务院和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奥德蕾·阿祖莱也来到北京为我们揭牌。中心成立咨询委员会,出版刊物《创意2030》,立足在专业的领域,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贡献知识和智慧,成为思想的实验室,传播创意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让更多人在行动中发挥集体智慧。

“Z世代”——重要的可持续资源


从“婴儿潮一代”、“X世代”到“Y世代”,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最值得关注。也就是说“Z世代”,1995年至2016年出生的这些年轻人,对未来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才是最重要的可持续资源。

《Z世代未来生活探究》是中央美院、清华美院、湖南大学、北京服装学院和我们共同发起的课程,是Z世代对未来生活的研究和探讨。课程目的是让年轻人了解时代、认知自我、思考责任、重建价值、树立使命。我们有6位导师和很多研究生参与到其中,大家对可持续话题有责任感和使命感。


《Z世代未来生活探究》线上课堂

我们用两个月的时间进行分组研究,很多学生的研究涉猎非常广泛。比如说对中国人的膳食习惯和膳食结构比例做了细致的研究,学生们通过科技手段推出了“社区食堂”——通过APP和“15分钟生活圈”,让人们在15分钟的范围内得到既营养、方便且健康的饮食。疫情以后人们都居家了,城市重新被建构,社区是未来很有发展的社会单元。特别是老龄化社会以后,社区食堂对于人们的健康饮食至关重要。


学生作业示意图

还有“可持续DIY:材料、工艺、产品分享平台”。“Z世代”的年轻人有很多很好的生活习惯和价值观,比如“不求拥有但求使用”。他们认为东西不应该只被所有,还要被所用,所以基于材料、工艺、产品的分类方式,让大家通过分享,来实现可持续目的。


学生作业

还有学生通过分布式资源地图与消耗地图做数据的视觉化。比如解剖一个苹果的碳足迹,提出相应的问题:“短距离饮食是不是更环保?”“更贵是否更好?”“价格只和苹果质量有关吗? ” 学生们用叙事的方式阐述一个苹果的产业链,告诉人们可能苹果不是越贵越好。它的营养价值和商业价值,以及商人如何透过包装使苹果的价格更高等一系列问题,是对可持续研究的深入和细致的探讨。


学生作业示意图


中国老龄化开始以后,人口红利不再显现,如何去发挥城市潜在劳动力的作用?很多人可能到60岁退休了,但还是很健康,这种潜在的劳动力怎么通过平台去释放?这也是提倡人类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原动力。学生们通过互联网虚拟的形式,让人们在社区和街道把一些潜能大量释放出来,这是有益的尝试。

创意是可持续的原动力,不利用自然资源。创意能力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紧密相关。在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上有很多目标,这些目标可以和我们紧密衔接。

设计和创意的目的,在过去是造物,现在设计到底为了什么?去年我们在北京国际设计周的论坛上提出“民生之维”,如何通过设计来为社会提供更多服务:帮助人们解除贫困,让人们生活更加平等,让环境更加优美……这些都是创意和大设计的概念。

未来属于年轻人,属于“Z世代”,所以将可持续理念根植于他们的思想和行动当中,对于我们可持续发展的研究至关重要。希望在年轻人的身上。


若无特殊标注,以上图片均由嘉宾提供

查看第一个主题回顾,您可以点击:国际交流|中国可持续创意产业研讨会回顾(上)“设计未来:路径、轨迹和新界面”

本次研讨会还剩最后一个主题“文化创新力&产业投资”将在未来的一天发布。请继续关注北京当代艺术基金会,我们与您一同分享当代可持续创意产业的智库内容。

扫描下图二维码获取嘉宾发言速记
2 2 2 0 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