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是生命的起源,是“天下之水” | 专访著名科幻作家韩松

“太空就是海洋的延伸。所以最早飞往太空的飞行器,都叫‘飞船’,spaceship。”韩松说。

著名科幻作家,被列入当代中国科幻“四大天王”之一,也是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幻专业委员会主任、世界华人科幻协会主席的韩松,作为第一届深海创新设计展的人文专业评审,讲述他与深海的故事。

作家韩松。图片来源:豆瓣

01
《红色海洋》


“我写过一本很长的科幻小说,大概有将近30-40万字,全部是关于海洋的,名字就叫《红色海洋》。”


《红色海洋》再版封面。图片来源:豆瓣读书

小说讲述的是核战争使陆地的生态系统全部毁灭,仅存的人类用基因工程把自己改造,以便进入水中生活。同时蔚蓝大海也被改造成红色海洋,使人类可以适应在海中生存。从《深渊》开始,描绘了海洋泛红期间陆生人与水栖人的相处;人类以海而居的未来;海底不同人类族群间的生活;以及与海底原始生存环境的适应与抗争。

《红色海洋》小说节选
第二部《我们的过去》
第二章《一二的海洋》

这衰落的水栖人族群中的一个人,不相信海洋将要关闭的先知预言,他以为,有着另外一个海洋,那里的水是蓝色的,而不是红色;在那个海洋中,没有海荒发生,食物要多少有多少;在那个海洋中,居住着亿万人类,人丁兴旺,繁荣昌盛,长命百岁。

他为自己的想法激动不已。他对周围的人说,必须去寻找那个海洋,这样,水栖人才能得到救赎。

他的话引来哄堂大笑,把死寂的海水笑得跌宕开去。

《红色海洋》是韩松1982年开始写科幻之后的第三部长篇小说。1998年前后,应海洋出版社前社长,也是著名科幻编辑家和出版家孙少伯先生邀约,写一部关于海洋的作品,陆陆续续写完了这部关于海洋的科幻巨著。


韩松的工作状态。图片来源:人物

在再版后记中,韩松提及,在旅途中曾经见过“正宗的海”,给予自己莫大启发。在采访中他回忆:“所谓正宗的海,便是真正的‘大海’,不一定是具体某一处。我认为海是包含一切的,存在于我们人生的每一处,在最关键的时刻,它爆发出来,向你展呈生命最原始和神秘的力量。”

02
海洋科幻


“当时为了写这本书对海洋做了很多研究,海洋科技、海洋生物甚至海洋经济等等。(人们)对海洋的了解确实不多,我听到一个说法,人类对海洋的了解,甚至不如对月球的了解。”

虽然上世纪90年代末已经有了互联网,可以通过互联网查找相关信息,但仍然有限。当时北京西单图书大厦的四层科技部是海洋知识宝库,能够找到不少海洋科技、海洋地理、海洋自然的书。


小说《海底两万里》。图片来源:豆瓣

“在中国也能看到不少海洋科幻的作品。一开始翻译的国外作品比较多,像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格兰特船长的儿女》,后来还有电影《未来水世界》。”韩松说,“再就是国内写海洋的科幻作品,比如从清朝末期中国人就开始有海洋科幻,当时有一本书叫《冰山雪海》,写的是气候变冷,上海、杭州这样的南方地区夏天都冰天雪地,无法生存。国人就全部出海到海上去生活,船一直开到南极,在南极建立了一个以中国人为主体的理想国,然后接纳世界各地的难民。”


《未来水世界》电影剧照。图片来源:豆瓣电影

“到1950年代写得更多了,有很多海洋怎么能够造福中华民族的故事。我印象最深的一个作品叫《大鲸牧场》,中国的科学家可以在海洋里面像放羊一样放牧鲸鱼,利用鲸鱼身上的各种资源,像油、肉等等都能利用起来。”

“后来刘慈欣的科幻作品中也多次出现海洋,在他的小说里,海洋是抵御外来侵略的第一道防线。发展中国家打不过北约、美国等,就用基因工程把人改造成一种会飞的动物,成千上万的人身上长出翅膀,飞过大海降落在美国的航母上,用冲锋枪就把美国兵给干掉了。”


作家刘慈欣。图片来源:华育网

除了这些,晚清作家吴趼人曾经于1905年在《指南报》上连载了小说《新石头记》,其中描写贾宝玉来到晚清时候的中国,见到许多前所未闻的事物,有一场景就描写到宝玉乘“海底潜艇”绕行地球一周探险。

陈楸帆的《荒潮》、灰狐的《固体海洋》、凌晨的《海平面下》、吴明益的《复眼人》则都是关注海洋污染的科幻作品。包括海洋周边的电子垃圾,大海深处的塑料垃圾以及海洋中的赤潮,通过文学作品想象污染之后的灾难降临,以提醒人们关心正在不断蔓延的环境问题。


陈楸帆《荒潮》封面。图片来源:豆瓣读书

03
“海洋对未来关系太大了”


从“蛟龙”号、“深海勇士”号到“奋斗者”号,中国载人深潜的进程,作为资深媒体人的韩松一直有关注:“虽然在科幻里早就成为现实,但中国人能够进入深海还是很了不起的。”

在中国深潜器坐底一万米前后,就有一位国内做海洋科技的专家,也是一个电影制片人,想把这件事搬上银幕,找到韩松一起探讨怎么把深潜拍成科幻电影,他们曾经设想过去探索南极冰下湖,那里的水下情况可能更复杂更有意思。

不仅仅是高兴和自豪,韩松觉得,探索未来可能性是他更感兴趣的方向,同时现在也是一个对深海进行科普的好时机。


深海科考母船出海。图片来源:深海虚拟现实技术联合实验室

“现在创新发展两个方面要比翼齐飞,一个是科技创新,第二个就是科学普及。以前没有这么说过。现在做这个征集其实时机挺好的。跟目前整个国家的方向也特别契合,有很多能做的事,很多东西都是可以开放出来给公众的。现在大家对海洋的关注还是不太够。要是也能像王亚平在太空上讲一堂课,让3亿多中国学生去听那样,让大家都来关注海洋科技,那就太好了。这样能够激发更多去探究的愿望或者是燃起对海洋的热情。”


2013年王亚平在太空进行第一次授课。图片来源:腾讯新闻

另外,关于深海和海洋,也不是只有科技,从横向能扩展出很多个领域,纵向来讲,又与全球生态息息相关“海洋对未来关系太大了。未来5年以及2035到2049,海洋都是一个战略重点,不仅仅是科技,还有经济贸易、资源能源、主权、领土、国防安全都有可能涉及到。”


2011年,“蛟龙”号载人深潜器先后组织开展5000米级海试工作。图片来源:澎湃新闻

“海洋是全人类的,占地球的70%。现在海洋生态环境变化特别大,怎么能够一边开发一边保护?今后怎么在海洋上生存?都是国际性的话题。”

04
希望能出现有超越性意义的作品


科幻小说作为文学的一种表达形式,除了文字之外,也在进行跨媒介的探索。韩松提及,他的小说就曾经被改变成动画、广播剧,《地铁》正在被改编成游戏。“现在艺术跟科普的关系非常密切,很多科学内容成为了艺术的主题。”

也因此,将艺术与科技作为结合的深海创意征集,韩松希望对外要有一个出发点、落脚点:“不能太简单化,这个是特别重要的。它对中国的现代化、对人类、对科技创新都有很强的意义,所以要有目的性,才能持续办下去。才能得到整个社会的支持响应,包括今后得到国外的合作响应。”

“海洋是包罗万象、非常有意思的,从我对于海洋的观察,归根到底我觉得它是关于艺术的——海洋是美的。当然它的美很复杂,可能有壮美,也有神秘的美,有阴郁的美,甚至恐怖的美。我不希望一说到探索深海就想到的是现实功利性的寻找资源,在海底发现了一个新物种、发现了一个新矿产等等这些,太简单了一些,还应该引领更大的、更具有深远意义的、更本源性的深刻的内容。”


未来海底城市想象。图片来源:深海虚拟现实技术联合实验室

“归根到底,海洋是生命的起源,像摇篮一样,神秘、简单又复杂。关注海洋是满足好奇心,关注美感与宇宙的未知,回头看人类自己到底处于什么位置。这是生存最根本的动力,这是最有意思的。这是我对征集特别大的一个期待,最终要有一点这种超越性的东西。”

《红色海洋》小说节选
第三部《我们的未来》
第一章《天下之水》

就是在这样的时刻,他忽然有一天梦到了红色的水。

他初以为是无处不在的鲜血流成的河——这每每使他尝试拼绘完整而纯正的水图的努力化为乌有。但即刻他发现不是。

那耀目的色彩,几乎丧失了水的本相,而如同霞云或雷电,只君临了一刹那,却使他大叫醒来,痴凝长坐。

星光如水一样源源流下,注入他宽大而柔和的衣领,凉飕飕顺着坚直的脊柱往下淌。

他醒后便回忆到,那红色之水的背景,是无边无际的暗色物质,在厚重无声蠕动,使人感到压抑憋闷。

但是,这便是对水的真实回忆吗?——世上大概是无这样的水的,因此,或者,梦是对尚未纳入郦道元视野的某种水的预示?

几天来,他都反复梦到这个场景。红色的水势越来越浩大,直到有一天,天下的水,都变成了红色。

关于作家

韩松


韩松,科幻作家,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幻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作家协会科幻文学委员会副主任,世界华人科幻协会主席,获得中国科幻银河奖、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等。代表作《地铁》、《医院》、《红色海洋》、《火星照耀美国》、《宇宙墓碑》、《再生砖》等,作品被翻译成英法日意等文字。现在新华社工作。
关于“第一届中国深海创新设计展”


报名通道



更多关于“第一届中国深海创新设计展”信息,请点击图片获取。
2 2 2 0 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