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生百谷,用实时影像“即兴”一场春雨 | 专访《谷雨》创作者


Orginal Music Festival
少城之声·独立原生音乐季

不同于绘画、雕塑、装置等静止的视觉艺术,数字图像技术为艺术家提供了越发丰富、多元的创作手段,实时影像类艺术更以其生动的叙事性、声画结合的特征以及内容的多样性,为观者提供了整合性的审美体验。

BCAF荣幸地采访到“2021少城之声·独立原生音乐季”实时影像类最佳作品《谷雨》的两位创作者王萌和于淼,听他们分享关于这件作品的创作经历和对实时影像艺术的理解与思考。

“王萌+于淼” 是由新媒体艺术家王萌和音乐家于淼创立的音乐组合。他们的作品将带有东方气息的古筝与实验性的电子乐巧妙地进行了融合与呈现。

“王萌+于淼”对自己的定义是“一支没什么‘严肃’规划的乐队”——只是因为在即兴的合作中出乎意料地合拍,日常的瞎玩也顺理成章变成了所谓的“事业”。


由左至右:王萌、于淼,图片来源:王萌+于淼

他们的创作和表演过程,也充满了非常多“即兴”因子。“王萌+于淼”会对每一次演奏进行不同的细节处理,因此每一次现场演出的版本都具有了一种“不可复制性”。这样“即兴”的创作习惯穿插在他们的2020年制作的新专辑《Both》中,“2021少城之声·独立原生音乐季”实时影像类最佳作品《谷雨》正是该专辑的曲目之一。


古筝演奏家于淼,图片来源:王萌+于淼

通上电的古筝、视觉化的音乐、悬浮的山水和人物形象,以及突如其来又符合逻辑的颜文字,这是“王萌+于淼”通过创作对传统和现代、人性和数字之间的关系的探索和思考。

01
《谷雨》缘起:用音乐抒发情感


一场春雨,万物灵动。

《谷雨》这件作品的名称来自中国传统节气“谷雨”——作为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谷雨取自“雨生百谷“之意。恰好是因为创作时间正值“谷雨”,所以便以此来命名这件作品。


《谷雨》视频素材,图片来源:王萌+于淼

正如听众评论:“曲子如谷雨时节般清凉且闷热,甘甜略带一味凉茶般苦涩感”,这件作品对于“王萌+于淼”而言,更多的是在感受到谷雨的天气和状态后的一种情感的自然抒发。


《谷雨》视频素材,图片来源:王萌+于淼

“做音乐本身是一件很感性的事,四季气温、气候的变化会很大程度地影响人的心情,比如,在夏天燥热的时候,就会想做一些安静的音乐来自我调节,这可能是音乐人的‘植物性’。我们做这首音乐的那天恰好是‘谷雨’,音乐的气质和感觉很符合我们当下的身心状态,因此就用‘谷雨’命名了这首曲子。”王萌说。

02
创作:视觉与听觉的“通感”


《谷雨》是一场视觉与听觉的“通感”和“交互”。在音乐设计上,除了乐器的声音,垫于底部的音乐还使用了环境音采样,与电子音乐和传统乐器的音效形成奇妙的“和谐”;在视觉设计上,《谷雨》采用3D动画的形式,用如意识流一般漂浮的山水、动物、人物形象将音乐“可视化”,在视觉和听觉的流转中,艺术作品的魅力正在铺陈开来。


《谷雨》演出现场,图片来源:王萌+于淼

王萌介绍:“创作的过程大部分是先有音乐再有视觉,《谷雨》的视觉部分是在我们专辑《Both》封面的创作过程中获取的灵感——专辑封面是水墨画风格的3D数字作品,画面是几座山悬浮在水面上。这个设计一方面是符合‘电子+古筝’的风格特点,另一方面,山石草木和水的元素是暗喻‘萌’和‘淼’。”


《Both》专辑封面,图片来源:王萌+于淼

在作品的设计中,还蕴藏了很多有趣的“彩蛋”等待观众去发掘。王萌介绍:“我们先是把颜文字logo用浮雕的形式藏在了山上,然后在角落里藏了一匹马,后来还在一个完全看不见的亭子里放了一个可口可乐机,这些原本可能是和自己开的玩笑的设计,之后却觉得只有自己开心太浪费了,于是我们想和别人去分享这座山更多的细节、背后更多的想象,便有了现在《谷雨》的视觉。”


《谷雨》视频素材,图片来源:王萌+于淼

03
技术的进步将会加持所有创作者


在《谷雨》作品的视觉部分,“王萌+于淼”主要使用了3D引擎技术,通过在计算机中进行相关计算并输出最终图像,在虚拟世界中“建立”一个“中国风”3D形态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传统”与“现代”和谐共存。


《谷雨》视频素材,图片来源:王萌+于淼

王萌提到:“现在技术的发展速度已经超过了人们的接受速度,技术对艺术创作的赋能不只是在创作工具本身上,互联网社交平台、短视频拍摄和传播,以及现在大热的区块链、NFT、元宇宙……所有的技术都会对创作产生影响,给创作者带来新的想象和可能。我认为技术不只是加持某种艺术主题的表达,技术的进步将会加持所有创作者。”


《谷雨》视频素材,图片来源:王萌+于淼

但是王萌和于淼也坦言,虽然他们认为技术为艺术创作带来了越来越多的可能性,但是一个好的作品,最核心的还是“你希望用这个技术做什么”以及“你想表达的是什么”。


表演中的王萌和于淼,图片来源:王萌+于淼

于淼补充:“在科技的帮助下,人们认识、发现世界的方法更多样和便捷了,这对于专注于传统文化创新的教育者和传承者都很重要。我们要思考的是‘什么是传统’、‘我们要传承的是什么’、‘科技带给我们什么’以及‘该怎样用好它’。所谓文化传承,并不是学了一个传统乐器就传承了,同样也不是在传统乐器上随便加个效果器就创新了,这是一个很大的话题,需要被讨论。”


于淼在演奏古筝,图片来源:王萌+于淼

04
对未来的计划和寄语


“2021少城之声·独立原生音乐季”作品征集在新年伊始圆满结束,但是优秀作品的热度仍在持续发酵。成都少城视井文创产业园,作为“2021少城之声·独立原生音乐季”的主场,将陆续呈现本届优秀作品展演。作为“2021少城之声·独立原生音乐季”实时影像最佳作品的创作者,“王萌+于淼”也有未来的方向和计划。

在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下,“王萌+于淼”期待在更多的领域进行创作的尝试和探索。他们提到,最近比较关注的是NFT和元宇宙技术,他们也相信NFT对于所有数字作品创作者是一个革命性的技术,对创作者的创作和市场规则上都会带来极大的改变。


于淼常以旅行中的见闻作为创作灵感,图片来源:王萌+于淼

“理想化的元宇宙虽然短时间内还没办法实现,但是一些网络游戏和现阶段的元宇宙里的演唱会、音乐会都已经开始出现了,虽然元宇宙的演出永远无法代替线下的真实演出,但是元宇宙可以极大地发挥线下演出实现不了的想象力。”王萌补充道,“技术+艺术是一种趋势,我们也期待未来‘少城之声·原创音乐季’可以发掘和展现更多、更好的创作者和作品。”

采访 | 徐沛
文 | 徐沛
设计 | 郑菁菁

关于创作者

王萌


新媒体艺术工作者,放射能视觉工作室创始人。他曾为众多知名音乐人担任舞台多媒体设计,其艺术创作涵盖新媒体艺术、音乐、视觉短片、实验影像、当代戏剧等领域。

于淼


古筝演奏家,电子音乐人。北河三签约艺术家。生于音乐世家,自幼习古筝,其独特的现代演奏方式和东西方乐器的混搭,给予古筝音乐全新的演绎。法国媒体曾称誉她为“中国古典音乐艺术与中国当代创新、西方即兴音乐艺术出色结合的创新者与展现者”。
获取更多“少城之声·独立音乐季”精彩专访内容




少城国际文创谷

少城国际文创谷是成都市58个产业功能区之一,也是全市唯一居于“天府锦城”之心的文创产业功能区,总规划面积16平方公里,地域涵盖青羊区西御河、少城、草堂、府南、金沙5个街道办事处。富集全市70%文博资源,拥有宽窄巷子、杜甫草堂、文殊坊、人民公园、天府广场、四川科技馆、成都博物馆、金沙遗址博物馆等成都著名文化地标和以国家级文创园区-成都国际非遗创意产业园为代表的12大文创产业园,具有“一区多园、产城一体”的特点。它致力于构建以影视娱乐、文博艺术为主导,以音乐演艺、文博旅游为延伸的“2+2”产业体系,努力建设“国际文博创意创新谷、千年成都文脉彰显地”,不断增强全国重要的文创中心支撑功能。

少城视井文创产业园

国家级音乐创意人才孵化基地、成都四大音乐产业园之一。 位于成都市少城国际文创谷核心起步区青羊区东胜街40号,原四川电视台旧址。少城视井文创产业园是国家级音乐创意人才孵化基地、成都四大音乐产业园之一,也是少城国际文创谷管委会的所在地。园区围绕“影视+音乐”产业的“原创、原生、独立”板块,抓小切口,聚集“微笑曲线”的高净值企业要素,打通园区的音乐影视产业链,打造全生态企业集群,搭建企业协作平台。

北京当代艺术基金会(BCAF)

中国唯一专注于当代人文艺术发展的公募性基金会和文化智库。 BCAF以“发现文化创新,推动艺术公益”为使命,在文化创新、艺术公益和智库研究三大领域展开类型广泛而富有活力的公益项目,让更多人自由平等地分享文化艺术。 BCAF致力于支持具有全球视野的艺术家和创作者,将中国当代文化推介至国际舞台,支持中国新一代的国际文化合作与交流。BCAF已与十数个国家的国际性平台紧密合作,其中包括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卡塞尔文献展、威尼斯双年展、戛纳电影节、洛迦诺电影节、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亚洲协会、亚洲文化协会、帕森斯设计学院、纽约时装周等。BCAF策划组织了多项高规格政府项目,例如中欧/中美/中法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中德文化年、中德青年创新年、“中法文化高峰论坛”、“中国与欧盟在文化遗产、文化与创意产业和当代艺术领域相关方的合作调研报告”、“中欧人文智库峰会”、“中印文化连线”、“中日文化连线”、“亚洲文化节”等。


2 2 2 0 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