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隔重洋,
在阿斯特鲁普的湖光山色中用音乐实时对话


Orginal Music Festival
少城之声·独立原生音乐季

后疫情时代直播的兴起,其实是为了让不同时空的观众在同一个时间点里有实时互动的体验感,而实时的最大魅力就是“那一刻”激发出来的真实感。

——Na DONG
Futurama未来视角文化传媒
“2021少城之声·独立原生音乐季”作品征集在新年伊始圆满结束,但是优秀作品的热度仍在持续发酵。成都少城视井文创产业园,作为“2021少城之声·独立原生音乐季”的主场,将陆续呈现本届优秀作品展演。

本次征集收到了来自中国北京、上海、广东、四川、重庆、江苏、湖北、湖南、江西、陕西、河南、辽宁、福建、台湾等地区,以及挪威、奥地利等国家,共计118件实验性的音乐跨界作品。


(点击图片了解获奖作品和入围作品信息)
这些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作品,不仅向我们展现了艺术创作最真诚的魅力,更展现了技术给艺术创作带来的无限可能。在所有的优秀作品中,“城市特别类”是组委会设立的最特别的一个荣誉,在这里,我们和创作者一起在作品中探讨了数字科技和新媒体艺术如何能为中国传统文化注入崭新生命力。BCAF荣幸地采访到了“城市特别类”最佳作品《致阿斯特鲁普》的制作人,来自Futurama未来视角文化传媒的Na DONG,听她分享关于这件作品的创作经历和对“技术+艺术”的思考。

在《致阿斯特鲁普》中,挪威音乐人尼尔斯·莫尔瓦(Nils Petter Molvær)身临艺术家阿斯特鲁普家乡故居,用一把小号再次唤醒这片峡湾深处的青山秀水之间的灵气,现场创作出一曲听觉小品。借助数字化科技加持,隔空万里之外的中国古琴艺术家常静和小号艺术家李晓川加入莫尔瓦的即兴创作过程,通过音乐和精神的共鸣,身临其境地完成了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


作品《致阿斯特鲁普》,来源:《致阿斯特鲁普》作品视频

百年之前的创作与当下的即兴演奏、阿斯特鲁笔下灵动的景色和挪威峡湾旖旎的山水、西洋乐器小号的洪亮音色与中国古典乐器古筝的典雅气质……这一切元素,看似不相关联,却在《致阿斯特鲁普》中创造出一封同步奏响的给这个土地的温柔“来信”。

而这样一件作品,起点却是疫情为我们带来最大阻隔,个体倍感孤立无援之时。



起点:从《致武汉》开始的探索


谷歌(Google)发布的2021年度搜索盘点(Year in Search 2021)中,年度搜索关键词是:how to heal(如何治愈) 。在经历了2020年与新冠疫情有关的悲痛和抗争之后,“如何治愈”昭示着每个人对于身体、情感和社交的重建的期待。


谷歌年度搜索盘点发布,来源:腾讯网

艺术领域的创作者们也在不断尝试如何借助科技的力量,去突破物理空间的限制,让最真挚的艺术直抵人心。在疫情下,《致武汉》这个作品的诞生,也成为《致阿斯特鲁普》的起点。



作品《致武汉》,来源:《致武汉》作品视频



Na DONG介绍,从2020年3月开始,团队就已经在尝试通过线上创作与直播即兴的方式来重新定义跨国联合作品的制作形式。机缘之下,曾经来挪威演出过的上海JZ Music小号音乐家李晓川老师向他们发出了创作邀请,在Futurama创意与制作团队的策划下,曾在中国巡演过的挪威小号音乐家、音乐制作人Nils Petter Molvær受邀,通过互联网隔空创作出了具有跨时空意义的作品《致武汉》。


作品《致武汉》,来源:《致武汉》作品视频

“在世界各国开始封城的情况下,制作条件是有限的,但音乐的魔力在于它能打破所有的界限,能用最真诚的方式留下属于那个时间的印记。同年Futurama还策划了连线五城(奥斯陆,北京,上海,深圳,厦门)的音乐直播、对谈、即兴演奏等在线的互动形式。”


灵感缘起:致敬百年前的艺术人生


在经过了《致武汉》中的所有尝试与积累之后,2021年Futurama团队联合艺术家们开始了更进一步的创作突破。而此次,他们从一位挪威艺术家身上,寻找到超越时空进行艺术对话的灵感。


艺术家阿斯特鲁普,来源:搜狐艺术

正如《英国卫报》的评价,“他本应该像爱德华·蒙克一样有名,但他似乎被全世界所遗忘,直到现在”,出生在挪威的19世纪艺术家阿斯特鲁普被视为20世纪最伟大的挪威艺术家,但是却鲜少被挪威之外的观众熟知。


艺术家阿斯特鲁普作品,来源:搜狐艺术

极具创造力的艺术家阿斯特鲁普带着他的艺术才华周游了大半个世界,但最终选择回到故乡,用双手在挪威的峡湾里打造了属于自己的世外桃源,用画笔与浓重的色彩将峡湾的风光与时间凝固于山水画布与木板上。


艺术家阿斯特鲁普作品,来源:搜狐艺术

这位艺术家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和他笔下灵动的画作灵感,在电影《阿斯特鲁普 · 烈火艺魂》中被呈现出来。

因缘际会下,Na DONG制作团队的影视制作人Henrik Larsen正好参与了艺术家阿斯特鲁的艺术传记电影作品《阿斯特鲁普 · 烈火艺魂》的打造。这份经历,也成为了新作品诞生的灵感缘起,团队由此策划了《致阿斯特鲁普》这部作品,希望用艺术来致敬这位百年前挪威传奇画家尼古拉·阿斯特鲁的传奇艺术人生。


《阿斯特鲁普 · 烈火艺魂》电影海报,图片来源:豆瓣

“(《阿斯特鲁普 · 烈火艺魂》)电影还原了一位百年前的画家用画笔打造的艺术人生,而《致阿斯特鲁普》则是百年后另一位艺术家Nils Petter Molvær用他独有的音乐语言,向阿斯特鲁普和他的画作致敬的音乐小品,其间还融入了中国音乐家常静和李晓川的音乐体验与表达。奇妙的是素未谋面的音乐家们,在完全不同风格的乐器和文化背景下,仅通过最简单的音乐传递与影像制作方式,便创作出了身临其境的视听体验感音乐小品。”


诞生过程:跨越时空的“同步”


在后疫情时代,作品《阿斯特鲁普》如何能在各种限制下,通过专业技术,融合各种虚拟与实地场景故事背景跨文化艺术元素,直抵观众的内心的?

Na DONG分享,在作品筹划阶段,团队首先做了大量的素材搜集工作,包括文字影像图片以及人物访谈。“我们需要让艺术家们(通过这些资料)能充分了解本次创作的故事背景与创作初衷,让他们孕育属于自己的创作灵感。”


《致阿斯特鲁普》制作团队工作室,图片来源:Futurama未来视角文化传媒公司

“后疫情时代直播的兴起,其实是为了让不同时空的观众在一个时间点里有实时互动的体验感,而实时的最大魅力就是‘那一刻’激发出来的真实感。”为了让作品保持“实时的真实感”,团队选择了即兴创作的方式——音乐家们在“那一刻”用音乐语言来表达自己真实的体验。这也对于艺术家的艺术感受力和团队的专业性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

《致阿斯特鲁普》的制作团队具有典型的“跨界”特征,发起人和制作人Na DONG,是一位具有中国文化背景艺术项目管理人;Henrik Larsen是一位影视制作人;Christian Paulsen 是团队中的音响工程师,本身也是一位独立的音乐制作人;Sven Persson 是北欧最知名的音响师之一;Vegard Finnekåsa作为制作合作伙伴,具有丰富的音乐产业服务经验。


团队音响工程师Christian Paulsen,图片来源:Futurama未来视角文化传媒公司

在艺术家合作上,团队邀请到的三位艺术家创作者——挪威小号艺术家Nils Petter Molvær、中国古筝艺术家常静、中国爵士音乐小号艺术家李晓川,他们均是在各自的领域有着突出的艺术成就的艺术家。



《致阿斯特鲁普》合作的三位艺术家,图片来源:Futurama未来视角文化传媒公司

艺术家和团队一起赋予了《致阿斯特鲁普》这个作品以生命力。

为了创造最真实的创作场景体验感,在第一阶段,艺术家Nils Petter Molvær和制作团队选择从挪威开始录制。“我们选择了一次性户外现场影像加音乐录制,相当于一场小型的现场音乐会。录制地点处于挪威秀美的峡湾深处,秋季的天气变化莫测,虽然会对音乐家的发挥产生些许影响,但优秀的音乐家们在那一刻把他所有能表达的音乐诗篇都完美呈现在了第一版的录制成品里。”


作品《致阿斯特鲁普》挪威拍摄现场,图片来源:Futurama未来视角文化传媒公司

录制的第二阶段,中国音乐家加入。在这一阶段,常静加入的方式是通过团队提供的第一版录制作为虚拟场景来完成即兴演奏录制。Na DONG回忆,“当时常静还向我分享,‘Nils Petter Molvær的音乐表达方式就像是艺术家本人男主角,而我就是那个化身融入到情节中的女主角’,我觉得常静最特别之处就在于通过音乐表达高山流水的悟性,是极具魅力的!而在阿斯特鲁普这个浪漫主义印象派画家画作的主题下,以及挪威峡湾诗意般的自然风景中,这几位艺术家们的音乐感受力和想象力是相通的。”


作品《致阿斯特鲁普》,图片来源:《致阿斯特鲁普》视频截图

另一位中国艺术家李晓川,在接到创作邀请之后他反复观看电影并且和聆听了前两位呈现出来的作品以后,他把自己放进了一个“贯穿艺术家阿斯特鲁普一生的梦魇”的角色里(因为阿斯特鲁备受哮喘病痛折磨儿时经常会梦见一些鬼魂,并且出现在他的画作里),高明地让自己的演奏在最后十五秒里以一个空灵遥远的音乐声出现。

最终在后期阶段,在充分了解了三位艺术家在即兴录制的创作氛围里给自己的角色定义后,团队的混音后期制作团队用专业混音技术将三位音乐家的音轨完美的融合到了一起,成为了最终的作品形态。


数字技术+艺术,
为原创音乐带来无限可能


在《致阿斯特鲁普》这个作品中,Na DONG和她的团队完成了两个层面的新尝试:一是在中西方的传统跨界文化上做了一次大胆的尝试。Na DONG分享:“百年前的画家与画作、中国的传统乐器与西洋乐器,共同讲述了一个故事给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聆听,相信这会为未来创作基于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融合作品提供新的思路。”


作品《致阿斯特鲁普》,图片来源:《致阿斯特鲁普》视频截图

另一方面,作品中对于数字技术进行了很多尝试,比如无延时直播技术、现场录制和混音技术。这些技术打破了起初传统艺术家需要面对面创作的局限,提高了艺术家们的创作效率,同时也创造了实时感。“我们可以看到,数字技术作为媒介,可以把人、物、场景,随时随地传播到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给原创音乐的创作场景提供了无限的可能。”

她也分享,Futurama在近两年的项目实践中,体会到了未来合作的时差感和距离感会更小,艺术家与艺术家之间、艺术家与观众之间距离也会越来越近。“物理空间和虚拟空间之间的无延时、灵活切换也可能是我们未来尝试的新文化生活方式。我们也希望通过实时直播、视觉影像传播这类技术来进行城市与城市间、不同文化间的交流,让‘更多人’了解‘更多人’。”


作品《致阿斯特鲁普》,图片来源:《致阿斯特鲁普》视频截图

但是对于技术+艺术如何能助力传统文化传承的话题,Na DONG始终认为:“相比起技术,创作内容本身的核心还是‘人’,传统文化的新生命力需要新的艺术家的天赋和作品来赋予,传统文化的传承也需要更多优秀的宝藏音乐家们加入创作的过程、需要更广泛的国际化传播。艺术就是一个不断被打破和被创造的过程。未来我们也希望有更多中国元素的传统文化主题内容加入进行新创作,让更多的国际观众能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吸引力与美。”

对于此次参与“少城之声·独立原声音乐季”,Na DONG 也表示了感谢并寄予期待:“非常感谢这个项目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舞台’来呈现跨界独立原声音乐作品,给不同的艺术技术人才和创作团队创造了无限的可能性,让更多人知道,音乐绝对是所有艺术作品中甚至说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但还可以做到和时代科技接轨,并且实现跨界的视觉语言。期待未来,能有机会邀请更多元的艺术家创作者入驻(少城之声·独立原声音乐季)创作,并提供一些让海内外艺术家合作展演机会。”

关于艺术家

尼尔斯·佩特·莫尔瓦
Nils Petter Molvær


Nils Petter Molvær(尼尔斯·佩特·莫尔瓦)是挪威的小号演奏家、作曲家和制作人、擅长多种音乐风格,包括爵士乐、环境乐、浩室、电子和碎拍乐以及嘻哈、摇滚和流行乐等多种元素,并且毫不费力地将之重塑进独特且具戏剧性的深厚强烈的声音场景中。

除了在著名的ECM公司发行三张唱片以外,他为ECM录制了许多古典录音室作品,为多部舞台剧表演作品创作过音乐,也为不同的故事片纪录片录制过主题曲,也一直在斩获欧洲各类音乐奖项。他的小号知道如何捕捉极地冰盖的冷酷和烈日炙烤沙漠的炽热,时而描绘涌动的人群,时而再现孑然失落的孤魂重新找到回家的路。Molvaer(莫尔瓦)有着他自己极为独特的声音,给予他影响的有那些描绘斯堪的纳维亚自然风光的诗篇,和电子运算,以及像Miles Davis 和 Jon Hassell这样的同行小号演奏家。但更为重要的是,Molvaer(莫尔瓦)有着自己的特色。聆听他的演奏时,很容易让人忘却他演奏的乐器是小号。

常静


古筝演奏家、群仙乐团创始人、音乐制作人。2008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独奏嘉宾、泰国公主常任古筝老師、中国希腊文化大使。2019 年应邀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举办音乐会。已出版八张个人专辑。曾与指挥家洛林·马泽尔、作曲家陈其钢、法国国家交响乐团以及BBC威尔士交响乐团等合作。

曾在在张艺谋电影《山楂树之恋》、《影》以及王家卫电影《东邪西毒终极版》等电影音乐中也有精彩的古筝独奏。

李晓川


爵士小号演奏家、作曲家、教育家。任教于上海音乐学院现代器乐与打击乐系。JZ Music签约艺术家。首届CMA唱工委音乐奖最佳爵士专辑奖得主;首届华人爵士大奖最佳器乐与最佳录音专辑奖双料得主;CCTV中国十大管乐演奏家与十大青年小号演奏家之一;第十二届华语金曲奖年度最佳爵士蓝调艺人。

关于Futurama未来视角文化传媒公司


Futurama未来视角文化传媒公司总部位于挪威首都奥斯陆,是一家多元化的跨国文化艺术传媒公司。公司拥有专业资深的音乐,戏剧,影视方面的艺术总监,也有年轻的影视制作人,创意艺术家,以及专业的策划与运营团队。
公司的专业领域涉及艺术与文化项目的传播与制作,以及艺术节电影节活动的宣传与推广等相关内容。自2013年起,Futurama先后策划、服务并促成了多项中欧间跨洲际高水准的文化艺术类项目,取得了艺术家、运营单位、公共机构和各国观众的认可和支持。

撰稿/徐沛
编辑/徐沛



少城国际文创谷

少城国际文创谷是成都市58个产业功能区之一,也是全市唯一居于“天府锦城”之心的文创产业功能区,总规划面积16平方公里,地域涵盖青羊区西御河、少城、草堂、府南、金沙5个街道办事处。富集全市70%文博资源,拥有宽窄巷子、杜甫草堂、文殊坊、人民公园、天府广场、四川科技馆、成都博物馆、金沙遗址博物馆等成都著名文化地标和以国家级文创园区-成都国际非遗创意产业园为代表的12大文创产业园,具有“一区多园、产城一体”的特点。它致力于构建以影视娱乐、文博艺术为主导,以音乐演艺、文博旅游为延伸的“2+2”产业体系,努力建设“国际文博创意创新谷、千年成都文脉彰显地”,不断增强全国重要的文创中心支撑功能。

少城视井文创产业园

国家级音乐创意人才孵化基地、成都四大音乐产业园之一。 位于成都市少城国际文创谷核心起步区青羊区东胜街40号,原四川电视台旧址。少城视井文创产业园是国家级音乐创意人才孵化基地、成都四大音乐产业园之一,也是少城国际文创谷管委会的所在地。园区围绕“影视+音乐”产业的“原创、原生、独立”板块,抓小切口,聚集“微笑曲线”的高净值企业要素,打通园区的音乐影视产业链,打造全生态企业集群,搭建企业协作平台。

北京当代艺术基金会(BCAF)

中国唯一专注于当代人文艺术发展的公募性基金会和文化智库。 BCAF以“发现文化创新,推动艺术公益”为使命,在文化创新、艺术公益和智库研究三大领域展开类型广泛而富有活力的公益项目,让更多人自由平等地分享文化艺术。 BCAF致力于支持具有全球视野的艺术家和创作者,将中国当代文化推介至国际舞台,支持中国新一代的国际文化合作与交流。BCAF已与十数个国家的国际性平台紧密合作,其中包括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卡塞尔文献展、威尼斯双年展、戛纳电影节、洛迦诺电影节、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亚洲协会、亚洲文化协会、帕森斯设计学院、纽约时装周等。BCAF策划组织了多项高规格政府项目,例如中欧/中美/中法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中德文化年、中德青年创新年、“中法文化高峰论坛”、“中国与欧盟在文化遗产、文化与创意产业和当代艺术领域相关方的合作调研报告”、“中欧人文智库峰会”、“中印文化连线”、“中日文化连线”、“亚洲文化节”等。 



2 0 2 0 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