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生活,然后去形成一种自己的叙事

专栏【我们】
BCAF奇葩团队的分享随笔:
最近关注的一个人、一个地方、一个事


#01
最近关注的一件事
带妈妈一起北漂的故事


这个故事的讲述者是一位时尚杂志的编辑——胖粒。我们最早认识,是在去年南坡秋兴的活动上。在现场,一交谈才发现,我们居然是老乡。

前段时间,她在微信上咨询我们机构主办的一个艺术征集投稿活动,我第一次看到了这个有关于她和她母亲的、有温度的故事,她的镜头语言,总让我不自觉地想起电影《四个春天》。

在漏雨的老旧木房子中,家里的两位年长的女性在做着手工饰品,期待获得一些收入。她的母亲总希望能多学一点“绝活”,让收入增加一些。这大概也是后来她决定来北京的一个重要原因——多赚点钱。


▲ 胖粒镜头下的母亲,拍摄者:胖粒。

胖粒的母亲希望多赚钱,然后在老家修一间一层楼高的毛坯房,背后原因只是希望在未来自己女儿、儿子结婚的时候,不会太丢他们面子。

这位天性乐观的母亲带着家乡的腊肉和苞谷粑,搭上了来北京的硬卧。初来北京的她,从出火车站就意外连连,找工作也一直不算顺利。

一开始,在家待业的她,只能通过在家里不停地打扫卫生,来纾解焦虑;好不容易找到一份小时工的工作,首先要克服的巨大挑战是如何在车水马龙的大城市里,完成公交车换乘,顺利到达目的地;50多岁的她在工作中需要重新学习如何使用手机支付工具和外卖系统;在高强度的工作后,还经历了没有劳动合同、被店主克扣工资、被介绍工作的人骗取中介费的境况,甚至女儿还着陪妈妈一起讨薪……


▲ 胖粒镜头下的母亲,拍摄者:胖粒

不同于很多令人“声泪俱下”的北漂故事,胖粒风趣幽默的分享,让我们看到了另一种版本的“北漂生活”。

胖粒和弟弟都爱用母亲的小名“秀儿”来称呼她。虽然跑调,但是爱用洪亮的声音唱周华健的歌的秀儿,最可爱是她的韧劲所投射出的巨大蓬勃的生命力。她个体性格中的那份乐观和独立,仿佛消解了大城市零工市场普遍的残酷——高劳动强度、高危险、无法律保障、年龄歧视等,以及那一代人无法赶上时代前进洪流的巨大失落,即使这种“残酷”的现实始终是客观存在的。

女儿也一直陪伴着母亲,用相机记录着母亲的充满曲折的“求职之路”。

文章的评论区有很多人说,秀儿的故事给了在外打拼的他们很多勇气。“北漂” 这个词,对于求职境遇完全不同的两代人,却因为这位可爱的母亲,有了奇妙的联结。我猜想,那可能就是所谓“女性力量”吧。

和这个世界一样,“女性力量”的呈现也是多元的。我们常常谈论的“女性力量”,从未在远方,而在每一个平凡却努力生活的人身上散发着微光。

#02
最近读的一本书:
《森林、冰河与鲸》



如果你被很多负面的、引发焦虑和痛苦新闻包围,需要短暂休息逃离一下,这本书是我的推荐。

《森林、冰河与鲸》是“摄影界的芥川奖”得主、生态摄影师、旅行作家星野道夫生前最后一部作品,后因作者在堪察加半岛遭遇棕熊袭击,不幸离世,戛然而止。

在这部作品中,他从阿拉斯加东南部开始,寻找“渡鸦”,一路向北,完成从阿拉斯加到西伯利亚、从美洲到亚洲的文化之旅。

与其说这本书是一本摄影集随笔,倒不如说更像是一本具有人类学色彩的田野笔记。在这本书里,星野道夫不仅用镜头记录动物的迁徙,生存和死亡,也藉由拍摄之旅,和印第安人的后代寻找古文明存在的踪迹。


▲ 星野道夫拍摄的驯鹿,图片来源:微辣青年


▲ 星野道夫拍摄的北极熊,图片来源:微辣青年

书中最打动我的一个思考是,20世纪后一些国家一直在搜罗还现存的图腾柱,将其存入博物馆进行保存和研究,而这片土地的守望者一直与这种行为进行着顽强的抵抗。他们认为,“永恒”不是指物理载体的永久性存留,而是图腾柱精神的“永存”。如果图腾柱是与这片土地紧密相连的灵物,与其刻意地将其移植到另一个环境保存其物理载体,还不如让其自然地腐蚀,即使会消失这片大自然中,但那里也会成为永恒的圣地。

我们常常习惯于用“肉眼可见的东西”去定义价值,但也许,“能从肉眼看不见的东西里读出价值”,才是生命的灵性更本源的状态。

“渡鸦”,在西方的神话中,象征着神的信使。森林、冰河与鲸,三个关键词指向了永恒的时间。也许他在书里真正想说的,是关于我
们每个个体“存在本身”的奥秘——我们如何能回到“原点”。


▲ 星野道夫和阿拉斯加本地的孩子,图片来源:理想国

工业化的生活,让我们与自然和土地割裂了太久,与生俱来的对生活的敏感和感知力渐渐消退,如果你曾有过或正在经历这种割裂感和窒息感,那你一定不要错过这本袖珍的、可爱的、灵动的小书。它能让你的心,在钢筋水泥的迷宫中,嗅到森林的清香和大海呼吸,与大自然,重新建立连接。

#03
最近想去的一个地方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恩施是我从小长大的地方,也是我的家人们一直生活的地方。

之所以最近很想回家一趟,也是受到胖粒的启发,很想去实现我之前想做但因为各种原因搁置的事情——记录我外婆的方言。

对于很多在高中或大学就离开家乡,在大都市打拼生活且习惯了用普通话交流的的人而言,纵使方言的音律平仄已深入骨髓成为了我们与故乡彼此相连的一部分,但是那些口语中最地道的表达、承载了最具在地性文化的语句,逐渐在我们的生活中消逝了。

我的外婆一辈子都住在恩施,她是一个非常善良、脑筋非常活泛、动手能力极强的女性。虽然没有受过高等教育,但这丝毫不影响她的妙语连珠。


▲ 端午节外婆亲手做的粽子。

她烧得一手好菜,最爱在边烧菜的时候,边听我们分享最近的生活。然后会用生动的“恩施方言”,为我们的故事做一个“注脚”。

“蚂蚁坐沙发谈都不谈(弹)。”

“晚上想了千条路,醒来还是现门头。”

“家鸡打的团团转野鸡打的满天飞。”

……

我一直很好奇,不知外婆的“俗语”储备为何如此丰富,这些具有生活场景和民俗文化的鲜活语句,甚至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外婆在我们心中“可爱”形象的构成之一。而我与故乡的连接感,总是能在这些“俏皮话”的交流中,变得温暖而深刻。

所以,我很期待能有机会,无论是用文字还是视频,来为我的外婆整理一个“方言集”,去记录下看似稀松平常但是却五彩斑斓的平凡生活,期待可以成型。
2 2 2 0 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