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舞台》中国区论坛回顾(一)
未来舞台 | 一个国际研究协作项目,在时刻联网的当下世界,为表演空间探索各种可能
2022年5月26日北京时间早上9:00,北京当代艺术基金会与哈佛大学metaLAB联合主办“后疫情时代,表演艺术再出发” 《未来舞台》中国区论坛,特别邀请19位国内表演艺术行业的活跃代表,共同探讨表演艺术的未来,帮助新一代表演艺术家的发展与成⻓,并为行业提供有价值、可参考、启发性的资讯与思维碰撞。
经过近六个小时的线上精彩讨论,大家表示怀念现场演出,但同时也需要推动线上剧场实践,表演艺术行业需要探索如何运用技术以及新运营模式去适应未来舞台。
今天北京当代艺术基金为您带来总共四个单元的论坛回顾,希望给广大读者提供在后疫情时代,表演艺术行业的全新视角。
2022年5月26日北京时间早上9:00,北京当代艺术基金会与哈佛大学metaLAB联合主办“后疫情时代,表演艺术再出发” 《未来舞台》中国区论坛,特别邀请19位国内表演艺术行业的活跃代表,共同探讨表演艺术的未来,帮助新一代表演艺术家的发展与成⻓,并为行业提供有价值、可参考、启发性的资讯与思维碰撞。
经过近六个小时的线上精彩讨论,大家表示怀念现场演出,但同时也需要推动线上剧场实践,表演艺术行业需要探索如何运用技术以及新运营模式去适应未来舞台。
今天北京当代艺术基金为您带来总共四个单元的论坛回顾,希望给广大读者提供在后疫情时代,表演艺术行业的全新视角。
#01
大家还是怀念演出
以下是高云杰部分发言回顾:
我2010年进入中国对外演出有限公司工作。我今天梳理和分享我比较熟悉或者参与过的中美文化交流项目,以及简单分享一下我对线上演出的一些概念性想法。
说到中美文化艺术交流大家可能都会提到费城交响乐团的访华演出,这也的确是中美文化艺术交流领域的一个标志性的事件。费城交响乐团从1973年到现在,比较有影响力的访华演出大概有12次,1973年最早的这次被誉为“中美文化艺术破冰之旅”,当年人民日报的一篇文章叫《友好的情义,精彩的演奏》。时隔二十年,1993年才有了第二次费城访华演出。
2005年,中国文化部在美国肯尼迪表演艺术中心举办了中国文化节。6年之后的2011年又在肯尼迪表演艺术中心做了中国文化系列活动“中国:一个国家的艺术”。参演院团有国家话剧院、中央芭蕾舞团、内蒙青年合唱团、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北京当代芭蕾舞团等等,演出非常有影响力。
▲《中国:一个国家的艺术》演出季海报
我到中演之后主要做“中华风韵”的项目。中华风韵是2009年创立的一个品牌,不仅仅是在美国,也包括欧洲和大洋洲多个国家,已累计组派国内三十多个团组赴海外演出600余场。我们坚持一流剧目、一流剧院、主流媒体、主流观众,选择有代表性的中国精品剧目,自主运作项目。从2012年开始,我们做了《牡丹亭》《丝路花雨》《十里红妆》《花木兰》《沙湾往事》《孔子》《朱鹮》《昭君出塞》等多个剧目。从2012年《牡丹亭》开始,基本上每年都有纽约时报评论文章。
评论家对我们的演出不一定都是赞美之词,但是能够在影响力这么大的媒体上引起关注,本身也说明我们文化“走出去”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 “中华⻛韵”系列演出海报(上);《纽约时报》对演出的报道(下)
疫情背景下,国内院团出不去了,我们改变了一种方式。还是推广中国文化,但采取的方式是邀请当地交响乐团和海外华人艺术家合作演出音乐会。去年11月我们在林肯中心举办了两场音乐会,“东西之间”和“远近之间”,这也是林肯中心因为疫情停止运营很长时间之后再次迎来演出,我们算排名比较靠前的境外演出,当时也是非常成功。今年7月20日,我们再次举办“中华风韵”音乐会,是由张弦老师和当地的华人艺术家和本土艺术家合作演出。
▲“东⻄之间”演出海报
回应今天的主题,我觉得线上演出,确实表明在疫情背景下,大家对文化艺术还有很多的需求。国内外的艺术机构、艺术家,都组织策划了很多抗疫主题的公益演出,确实起到了很大的精神抚慰的疗伤作用。其实对观众、对艺术家来说都是如此,因为大家都还是怀念演出。
对观众而言,表演艺术最重要的是现场感受。即便现在的线上演出从原来生活化的居家场景转到了专业化的演出场地,但是隔着屏幕建立的观演关系,我个人认为很难长久。现在的艺术院团在线上播放他们的自有剧目或演出,我觉得最大的弊端就是无法实现观演互动,线上方式可能只是作为一个补充。
沉浸式演出作为艺术和科技相结合的新娱乐产物,打破了观众和舞台的隔阂,使观众和作品融为一体,但说到底沉浸式演出最核心的还是内容本身;元宇宙演唱会,观众通过虚拟身份和实时动作捕捉等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身临其境的互动体验。整体而言,元宇宙业态发展还面临技术条件的限制,同时也取决于大众对元宇宙的认可度和接受度等因素。
#02
未来,确定的不再确定
以下是丰江舟部分发言回顾:
未来剧场这个题目非常大,疫情以及互联网介入等等因素,让我思考如果没有这两个因素的干扰,我们的未来剧场是什么样的?后来突然发现这个问题也想不下去,因为戏剧剧场不是真空存在,它是国家行为或者社会行为,它实际上不是受这个影响就是受各种其他因素影响。
个体创作者要坚持什么?是不是要摒弃过多的干扰因素?我们在做作品的时候一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干扰,然后你的作品不会那么纯粹去想所谓的未来,你考虑的其实会更加少一些。以我自己做音乐创作为例, 最近因为没有剧场的工作,有时间做音乐。正好万能⻘年旅店乐队想做一个午间休息主题的唱片系列,邀请我参加,我最近就在做这个主题的音乐。因为是午间休息那种感觉,我给予了更多的开放性,包括随机的旋律感,节奏也不再固定死。总之这些因素更多结合起来会提供给听者一个延展的素材,让他自己去构建,每一次听都会产生不同的新鲜感。我觉得 这一点非常非常重要:不确定、不可预知——整体上有印象,但是细节相对随机,新鲜感也会出现得更多一些。
▲万能⻘年旅店同名专辑封面,图片来源:网络
关于未来剧场,我觉得有很多不得不讨论的问题,一个是确定的演出场地,还有一个就是确定的时间。这个规定越来越含糊, 未来可能都是不确定的。我们不会去固定的剧场看,我们也不会定好某一个时间所有人集中看。对这两个点的思考,可能引出“线上”、“个体定制”的问题, “我”的需求、个体的需求。创作的内容可能不再聚焦一些中心话题,会更加开放和不确定。包括音乐、台词、空间、故事线索等各方面的开放,在去掉中心话题和所谓的主流价值观之后,表演者和观看者的关系更加平等。主流是社会结构,是由权威制定的社会结构,我个人认为有时候对个体发展有很大的诱导和压制作用。避免一贯的主流,在线上面对个体选择来说,创作者的自由是非常非重要的。
▲2012年卡塞尔市政厅演出视频《微链接》截图
我觉得未来剧场需要无限的跨界,因为我个人很业余,我除了美术是专业的,其他全部是业余的。我喜欢自己玩、自己琢磨,我现在所从事的工作都很业余,包括戏剧,当然我也不是一个专业的戏剧人士。我以前说过一句话,所有我业余做的事情我都不负责任。未来我个人认为就是一个跨界的时代,就是去专业、去行业。戏剧行业肯定会被打破,所有可能的因素都会被介入进来,不停地修改,不停地变异。我觉得这是未来的必然趋势。
#03
后疫情时代的现场表演
——疫情与科技的双重冲击与推动
▲《让我靠近回忆》剧照
以下是刘志新部分发言回顾:
2021年12月,上海戏剧学院数字演艺集成创新文旅部重点实验室召开了一个题为“未来的现场表演”的研讨会,主要探讨疫情后国内外演出艺术创作的发展变化,聚焦XR展演、AI表演、远程表演、机器智能表演、特定场域表演等新演艺形式,思考艺术与科技融合带来的现场表演变革。当今科技高速发展的年代,未来舞台或者说现场表演如何发展?
一、疫情与现场表演艺术
全球媒体版权包装和现场演出制作公司Lively McCabe Entertainment的首席执行官迈克尔·巴拉(Michael Barra)指出新冠疫情后,影剧院业将产生五个变化:
1、百老汇剧目将转移其重点。
2、纽约和伦敦外的替代方案将出现。
3、“创意阶层”将迁移。
4、戏剧的内容将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屏幕上。
5、表演者工会将巩固。
二、科技与现场表演艺术
美国作家罗伯特•斯考伯(Robert Scoble)在《即将到来的场景时代》中描述:未来影响我们的五种技术力:大数据、移动设备、社交媒体、传感器和定位系统。未来的现场表演将会更多依靠移动终端、增强现实、沉浸音频和可穿戴设备来吸引观众参与现场和线上的体验。在这个不适合聚集的时代里,高科技支撑的表演项目应该是未来发展的一个方向。
三、未来现场表演的三种形态
1. 低密度的观演关系
2017年5月28日,我们创作的大型新媒体视觉剧诗《天酿》在茅台镇公演。项目的观众批量人数控制在500人,运用大量影像跟少量的舞蹈演员呈现茅台酒酿造的过程。整个戏剧的表演场景是分布式、分点式、低密度的,大量影像参与叙事,包括幻影成像、舞蹈、音乐、环绕立体声的结合表现故事。
▲《天酿》演出现场
2021年7月1日我们创作的沉浸文献史诗剧场《沂蒙四季·红嫂》正式公演。《红嫂家乡》把当年沂蒙红嫂群体的生活和故事挖掘出来,还原到1941年风貌的古院落中,用沉浸式现场表演等多种演艺形式再现红嫂家乡过去的峥嵘岁月。该项目体现了低密度和户外的特点,在后疫情时期也能够正常地演出和运营。
▲院落环境展演《红嫂还乡》演出所用的院落场景,红嫂们当年居住的地方,演员都是当地人,用当地话,演当地事。
▲AR场景展示,在没有演员的时候,观众在这里学习参观旅游。
2. 虚实交互体验模式
人类生活介于虚拟和现实之间,创建虚拟与现实并行场景的要素。全方位投影+VR、AR+体感的交互体验模式突破了主观与客观、真实与拟仿、物质与虚无之间二元对立的界限,将视觉、声觉,触觉和嗅觉等结合在一起,建构一种全感官交互体验的文旅演艺形式。
吉尔斯·乔宾(Gilles Jobin)当代舞蹈公司和阿塔尼姆(Artanim)技术团队联合创作《VR_I:沉浸式舞蹈之旅》基于红外摄像机捕捉的肢体动作数据,用3D引擎实时渲染处理现场表演,借助于多种可穿戴传感设备将观演 者融入交互式3D表演场景,创建了一个可与虚拟⻆色进行实时互动的“超真实”拟仿世界。
▲《VR_I:沉浸式舞蹈之旅》多人、多场景的交互式虚拟现实舞蹈作品
3. 智能化全媒介场景
智能化是未来的走向。全媒介是20世纪以来现场表演艺术发展的重要特征。智能表演场景设计需要一套庞大的感知、识别与控制软硬件系统。智能表演场景的创造要重视表演的现场性,现场性具有三个要素:在场(presence)、实时(liveness)、交互(interactive)。
▲智能化全媒介场景设计三个阶段和要素
结语
未来现场表演的形态是一个流变与迭代的过程。凯文•凯利Kevin Kelly认为:“形成”(becoming)是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我们生活在一个液态世界里,所有东西都成为了一种流,所有内容都在不停地升级。现在的百科全书是一个创造全书的过程。它一直在被改变,一直处在创造的过程中。我们之前看到的是产品,现在看到的是过程。未来舞台Future Stage将是不断流动变化、不断改进、不断升级的过程。任何一种新媒介,新技术都会创造新的艺术语言。现场表演艺术的发展面临多方面的挑战,我们要用开放的眼光来看待它。随着生物量子芯片、人工智能、脑机接口技术和影音交互科技的发展,更多的媒介技术物将与人的身体、行为和认知结合在一起,开启一个崭新的、更具想象力的全感官交互表演的时代。
#04
技术与手段上的“当下戏剧”
以下是王翀部分发言回顾:
今天进行的这场对谈,在很大程度上是和这三个概念相关的:在场、实时、交互。今天的听众在世界上不同的地方,进入这个房间,就已经在场了。实时,毫无疑问,我们今天交流是实时的。交互,在这个对谈当中,我们有实实在在的内容,有情感上和信息上的交流,我们现在的交流是真实、可信、真诚的,是最起码的人类互动。我们如果把同样的感觉、同样的可能性放到戏剧当中,这样的房间完全就可能成为戏剧的现场,或者是戏剧表演本身。刚才丰老师的孩子进入屋子的时候,我看到的是非常鲜活的“舞台事故”,同时它又佐证了我们的交流,构成了一个活生生的场景,打破了会议和生活的边界。
《等待戈多》2.0版,我们在2020年的3月开始排练,4月演出,刻意选择在武汉封城结束之前演出,并且刻意选择只演一场,线上的每一段表演,每一个场景,每一句台词都是即时的。我们也选择不进行网络回放,没有在网上留录像。这些刻意为之就是为了证明,戏剧有可能是线上的,并且有可能是即时的,它跟戏剧录像在网上放一放是完全不一样的。当时我用了一种原教旨主义的线上戏剧定义,那就是,线上戏剧必须是即时的,并且整个创作过程和制作过程都必须是线上的。在《等待戈多》2.0版演出结束之后,我发表了线上戏剧宣言。后来看到2021年崔峤老师跟国际学者合作的《未来舞台宣言》,他们强调的概念叫做“心历其境2.0”,指向的是一种更加开放的一种即时性、现场性、交互性。
▲《等待戈多》2.0版剧照
也是2019年,我跟澳大利亚的同事开会,看到线上一个画面里同时出现25个人的时候,我就特别兴奋。我一定要把这种方式做成戏,只是当时还不知道做什么,还没有特别迫切的需求。到 2020年2月的时候,这个需求就已经变得非常迫切了。其实线上戏剧《等待戈多》2.0版是我身在墨尔本的时候就已经跟广州的制作人梁丽珍开始策划。从策划到制作,从排练到演出,全程是线上进行的,横跨了泰国、澳大利亚、中国三个国家五六个城市。到2021年野心就更大了。在香港艺术节上,我跟5大洲6个国家的演员合作了一部新的线上戏剧,《鼠疫》2.0版。演员来自中国、黎巴嫩、南非、巴⻄、美国、英国,有皇家莎士比亚剧院的老戏⻣,也有两度里约热内卢电影节影后。刻意找这些演员,并且他们必须身在祖国,成就了一部在排练、制作、演出上都跨时区的作品。
▲《鼠疫》2.0海报,图片来源:新浪财经
排练当中,最显而易⻅的一个困难就是:安排排练时间。澳大利亚的设计团队都要睡觉了,纽约的演员才刚起床,两边的人如何交流?需要不停地根据时差来安排工作,来想像一个多月之后的演出。每个人都有本地的问题需要克服,比如巴⻄网络延时的问题,比如南非未经通知的大停电问题。在一定意义上,我们感受到了《未来舞台宣言》说到的技术鸿沟。我们也请了专业的技术团队,最终非常遗憾的是,并没有实现最初的设想——进行跨国跨时区的合唱。虽然是实时线上演出,但是没有实现合唱,因为声音和画面多少有点延迟,没法做到彻底的同步。最后只是纽约的歌手一个人奏乐、演唱。
▲《鼠疫》2.0版六位跨国跨时区的演员,图片来源:新浪财经
这是我最近这两年,两部线上戏剧的实验,也是用自己的方式交出了某种对时代的答卷。我在创作的时候,心中一直揣着彼得·布鲁克在《空的空间》里提出的“当下的戏剧”。我相信,戏剧不仅在主题上应该是当下的,在技术上和实现手段上也应该是当下的。
▲《空的空间》彼得·布鲁克著,王翀译,图片来源:网络
*若无特别标注,所有图片均由嘉宾提供
以上是《未来舞台》中国区论坛第一单元回顾,前往公众号继续阅读剩下三个单元的内容:“从实景至客户端的延伸:直播成为未来舞台”、 “心历其境2.0:观演与虚实之间的距离”、“表演艺术在发生:重塑表演艺术筹资模式”。感谢您的关注!扫描以下二维码填写问卷调查获取《未来舞台》中国区论坛全部嘉宾发言速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