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舞台》中国区论坛回顾(三)
未来舞台 | 一个国际研究协作项目,在时刻联网的当下世界,为表演空间探索各种可能
2022年5月26日北京时间早上9:00,北京当代艺术基金会与哈佛大学metaLAB联合主办“后疫情时代,表演艺术再出发” 《未来舞台》中国区论坛,特别邀请19位国内表演艺术行业的活跃代表,共同探讨表演艺术的未来,帮助新一代表演艺术家的发展与成⻓,并为行业提供有价值、可参考、启发性的资讯与思维碰撞。
经过近六个小时的线上精彩讨论,大家表示怀念现场演出,但同时也需要推动线上剧场实践,表演艺术行业需要探索如何运用技术以及新运营模式去适应未来舞台。
今天北京当代艺术基金为您带来总共四个单元的论坛回顾,希望给广大读者提供在后疫情时代,表演艺术行业的全新视角。
2022年5月26日北京时间早上9:00,北京当代艺术基金会与哈佛大学metaLAB联合主办“后疫情时代,表演艺术再出发” 《未来舞台》中国区论坛,特别邀请19位国内表演艺术行业的活跃代表,共同探讨表演艺术的未来,帮助新一代表演艺术家的发展与成⻓,并为行业提供有价值、可参考、启发性的资讯与思维碰撞。
经过近六个小时的线上精彩讨论,大家表示怀念现场演出,但同时也需要推动线上剧场实践,表演艺术行业需要探索如何运用技术以及新运营模式去适应未来舞台。
今天北京当代艺术基金为您带来总共四个单元的论坛回顾,希望给广大读者提供在后疫情时代,表演艺术行业的全新视角。
#01
价值仍在舞台艺术本身
以下是孙亮部分发言回顾:
我分享的主题是《中国舞台演出的数字化与智能化现状研究》。2021年国家社科基
金的一个艺术学重大项目,叫“科技赋能艺术生产与演出、演播研究”。其中的首席科学家林凡军老师找到我,希望我能主持其中一个子课题,关于“舞台艺术生产与演出的数字化、智能化”的问题。整个研究是我们团队8名成员共同的成果。
数字化和智能化其实要做三件事:第一,把信息转换为数字代码;第二,在数字代码的基础上建立模型,主要表现为数据收集和整理。目前国内大部分艺术与科技的集合主要是把艺术做数字化;第三,智能化,是利用各种新兴技术,如人工智能、大数据、数字媒体技术等,按照与人类思维模式相近的方式和给定的知识与规则,通过数据的处理和反馈,对随机性的外部环境做出决策并付诸行动。智能化是数字化发展的最终目标,也是发展的必然趋势。智能化是数字化化的高阶阶段,是数字化的广泛深入运用,是从收集、分析数据到预测数据、经营数据的延伸。所以,智能化脱离了数字化则不能存在,数字化与智能化是当作统一概念提及。中国的舞台演出为什么要推动数字化和智能化呢?
▲字节跳动收购VR一体机厂商Pico产品,图片来源:网络
从效率上来说,创作流程更加高效。第二,内容的呈现更加多元。第三,舞台成本能够得到更好控制。创作之外,从剧团⻆度来说,制作演出和管理运营也是非常重要的内容。传统模式的创作成本在某种意义上还可以理解为是可以随着演出场次的增加平摊减少,但演出成本基本没有办法降低,这对于舞台艺术的推广与发展是不利的。而演出的数字化和智能化将大大推动成本的改变和节约。第四,显然数字化和智能化将提升演出营销的水平和有效性。第五,数字化和智能化将极大地推动演出的网络化传播。
数字化和智能化使得整个演出的流程能够更加贴近现代工业和现代艺术。刚刚发言的王志鸥老师在冬奥会上跟丁刚毅教授这个团队合作过,利用大型表演智能化创编排演一体化的仿真系统,这个仿真系统能实时收集数据,并且利用屏幕实时呈现,导演可以在屏幕上对演员的表演、舞台的内容进行时间、空间的调整,直到满意为止,然后再把这一方案加以落地。这套系统极大地提升了排演效率,提高了演出效果,节约了排演成本。
▲广州芭蕾舞团舞剧《胡桃夹子》自由视⻆场景拍摄部署,图片来源:广州大剧院
舞台演出的发展历程,从纯粹的现场时代,会不断随着时代发展、技术发展而升级。比如屏幕时代我们会加入一些直播、录播的技术,沉浸式时代我们会加一些AR、VR沉浸式观演设备,到3.0可能会有一部分半虚拟场景。未来是什么样?未来可能充满了想象。我想说的是,实际上不论是什么阶段,都是舞台艺术的一种方式,不可能是由N.0完全代替1.0,也不可能N.0和1.0一点关系没有,核心还是取决于舞台艺术作品的内容。只有内容足够好,才能形成IP,才会衍生其他价值和应用可能。
未来可能会是一个“元舞台”的艺术。为什么“元舞台”艺术是我们倡导的方向?暂且不谈艺术的质量、思想性等问题,在普通公众对艺术享有的公平性或者公平的权利这一方面,技术功不可没,值得大力提倡。艺术应该是每个个体的独特体验,只有个体亲身跟艺术去接触、去体验,个体才能感知、才能形成判断。反之,只有更多的人参与到艺术活动中,与艺术亲密接触,才能更大地促进艺术的发展,促进艺术生态的变革与进步。未来,舞台艺术是充满想象的。
#02
被迫看到了线上戏剧巨大的创作空间
以下是李建军部分发言回顾:
前段时间北京人艺(线上播)放他们过去的剧目,上海话剧艺术中心也在放。我的印象是2020这一年很重要,好像是线上戏剧的开始,线上戏剧的数字技术、音频技术、视频技术,还有互联网技术的储备其实已经成熟了,在西方很多有实践性的剧团都做了这样的探索,比方说里米尼剧团的作品。
2020年之前我们觉得从创作者的角度来说技术准备已经成熟了,但是到了2020年以后好像人们开始用线上戏剧的概念,我觉得背后很大的原因是倒逼的机制。就是观众没办法去剧场,所以我们开始在线上做表演艺术的展示,这是一个开始。比如说前年王翀的《等待戈多》,其实就提出了这样一个方向,可以说是在国内开端的作品。如果没有疫情是不是会这么快发生?今天无法来回答这个问题。我想举几个例子。
2020年我们北京国际青年戏剧节做了线上戏剧单元,第一次集中展示了线上戏剧。有不同的模式。第一类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慕尼黑奥古斯特艾佛丁戏剧学院学生做的作品,其实就是通过ZOOM会议室这个软件,在不同城市在自己的家里通过互联网用戏剧方式来表演。
▲慕尼黑奥古斯特艾佛丁戏剧学院学生Zoom作品《九死一生》
国内像王梦凡和谭硕欣也是用ZOOM软件做了一个作品。青戏节还邀请了克里斯托弗·卢平的《十诫》,完全在剧场里做的一个线上戏剧。我也在中间剧场的舞台上做了《带电的火花》。这一类是在舞台上去做的作品。
▲李建军导演线上戏剧作品:《带电的火花》
还有温琦的作品,也是那一年。他已经有了重新设计空间的概念,把自己的家完全重新设计变成了一个表演空间,然后用直播的方式去表演。还有前年线上单元陈然的作品《我现在所在的地方》,“拒绝视频”,完全用音频去实时实施作品。
▲温琦导演作品 《出口EEEXIT》
在2020年的时候德国导演卢平试着总结了线上戏剧的原则,这几个原则前面老师都提到过,就是线上戏剧还是要秉持在场性、实时性,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是交互性(也就是它的参与性)。卢平还提到了第四点,他认为也很重要就是偶发性。偶发性对标的是电影艺术,电影艺术就是拍好的东西是确定不动的,放100次还是完全一样。对于戏剧来说,舞台上的错误也是戏剧语言的一种。好像我们现在形成了一种共识。在2020年的时候人们还在争论线上戏剧是否还是戏剧,现在人们对这个问题好像不再争论了,我们已经认同了线上戏剧这样的方式,而且对此作出了总结。
回顾这个过程,这后面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未来我们依然可以用线上戏剧这种方式来工作吗?在疫情过去之后戏剧人可能还是会选择回到剧场工作,像卢平这样的导演,包括青戏节上出现的中国年轻导演,他们在线上去工作的出发点大部分都是权宜之计。
▲正在巡演的李建军导演作品:《世界旦夕之间》
但是疫情的倒逼同时为我们展现了在网络空间里创作,存在一个很大的美学空间,比如说剧场的实时性、观众参与、技术等都带来巨大创作上的空间。今天线上戏剧可以说还是在一个作品的概念里,很重要的是戏剧能不能被更多人看到,更多人参与,影响更多人,和更多人互动,会不会有互联网剧场这样的方式出现。
我对未来有两个猜测,一是职业戏剧人和商业背景的互联网平台合作,建立互联网剧场。这可能不是戏剧工作者自己能解决的问题。还有就是互联网本身对公共空间的开拓有巨大的意义。前两天电影人在讨论电影对疫情这样一个重大灾难还有没有用,人们还会关注电影吗?他们举了一个例子,在上海疫情期间有很多短视频,公众用互联网、视频的方式直接参与到公众事件中。比如“四月之声”引起了超越城市边界的传播和公众讨论。我觉得这可能也是互联网戏剧的未来。
#03
沉浸式的空间与五感
以下是严栋瀚部分发言回顾:
即使未来在线上戏剧会有很强的发展,但是线下依然会存在的,因为人类这种生物是有社交属性的,我们在进剧场看戏的过程中,尤其是沉浸式,不光是在欣赏一个艺术作品,同时也在完成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视觉上的,触觉上的,包括人与人面对面的交流,可能在线上还是会有一些难度。
我一直在线下做沉浸式戏剧,其实在做沉浸式的过程中我的认知是有变化的。最早,我们的团队做了《消失的新郎》。刚开始做沉浸式,完全是摸着石头过河,我们对观演关系的理解就是演员在观众的身边演、和他有一些简单的互动。2017年我们做了《法医秦明》,是根据IP改编的。受了2016年引进的《不眠之夜》影响,我们更加侧重空间带给观众的感观,包括演员的表演,我们会格外注意他和观众交互的体验,这种交互并不是说仅仅只是在观众身边去表演,而是要通过表演、肢体去传达一种能量。2018年在沈阳商场地下做了一个以《聊斋》为主题的沉浸式戏剧,观众以观看者的身份参与进来。做完这些项目之后我们也在总结沉浸式(剧场)观众为什么喜欢看。我们举了一个例子,人无论⻓到多大都有一个最原始的游戏欲望:过家家。大家在现实生活中是有一个身份的,但如果有一个空间让我以另外一种身份生活,这个过程就跟小时候我们喜欢玩过家家的感觉是一样的。
我最新合作的沉浸式戏剧剧场叫《新世界》,是⺠国抗日题材的作品,具备了一定文旅属性。因为⻋墩影视基地本身具备一些物料上的资源,包括场地、道具,所以我们最后形成的感观是电影级别的。整个戏的规模大概有上万平方,有四栋别墅,大概六十多个演员,但覆盖的观众只有200人。这个戏比较倾向于把故事和线下的娱乐、体验、游戏相结合的方式。
▲严栋翰导演作品:《新世界》
上海商业戏剧正在经历一件事情:从传统舞台到演艺新空间。传统舞台的观演关系就是观众坐在观众席里,和演员之间有一定距离。现在亚洲大厦等很多地方出现了演艺新空间,比较像一个主题剧场。比如说《阿波罗尼亚》整个设计就是一个酒吧,观众进去之后演员是在桌子上演出的。这个很早之前就有了,但是最近变成了观众看戏的主要选择。之前更像是一个偏实验性质的东⻄,现在观众更需要和演员零距离接触,这也是观众更要自己存在感的表现。
▲环境式音乐剧《阿波罗尼亚》现场,观众席就在台边,图片来源:网络
“心历其境2.0”,从观众⻆度讲,正在逐渐变成他们一种新的娱乐选择或者新的生活方式,这和传统走进剧场看戏的心态是不一样的。现在很多商业用地、商业体都在往沉浸式的方向发展,就是希望观众不需要走进剧场,而是能随时随地以一个非常低成本的心理状态进入到一个故事里面,进入到一个世界里。未来后疫情时代,可能从线上的发展有一条路,但人总归要走出家⻔社交的。有很多公共空间,在这些公共空间里面都可以完成戏剧表达。也许未来舞台不仅仅是在剧场里面,可能是在我们随处可⻅的地方,通过沉浸式的方式去加持。
#04
市场的好奇决定行业的发展
以下是陈若琨部分发言回顾:
Digital FUN作为一个视觉创意工作室,在策划、艺术、交互、演绎里面做不同的事情。我们做了一些比较有趣的尝试。2020年我们第一次用了线上展厅概念,那时候还没有元宇宙的说法,纯粹就是想打通虚拟沟通的桥梁。光点艺术节是TEA教育社区每年的活动,是一个国际性的节日,疫情以后不能邀请国外嘉宾过来,所以线上做了一个空间。那时候也没有什么引擎,纯粹靠网⻚写出来的,在网⻚端交互。所有艺术家的作品都会被收录到展厅里,大家无论在世界上任何地方,都可以切入展厅根据艺术家表达的形式去浏览所有内容。当时只是要解决一个问题,就是想让国外的人看到。没想到现在元宇宙起来之后,很多关于虚拟展厅的应用。
▲2021光点国际新媒体艺术节线上展厅
2021年,我们在OpenSea上买了一块地,在那里做虚拟的场景和虚拟展厅。跟传统的网⻚相比它是一个平台,支持社交和交易,可以搭建属于自己的艺术作品在这个平台上发布,有很多人会跑到这个平台上和你玩。我们用的这个平台叫Cryptovoxels是全球三大NFT平台之一。我们在尝试的过程中也认识了很多人,当时还被推到Cryptovoxels官方推文上。线上纯网⻚端的东⻄之外,线下演绎我们接触更紧密的就是一些音乐节。两年之前我们开始做一些线上音乐会,把线下所有的技术包括实时渲染、动作捕捉、灯光控制,融合到线上的音乐会,运用到包括引擎端、导播端、数据端的东⻄;代入整个数据库之后,就能跟活动进行实时交互。
▲XR虚拟线上音乐节
大家会有一个误区觉得做虚拟比做现场便宜,并不完全是这样。很多时候并不便宜,因为你做虚拟需要很多设备、专业人员,尤其是软件的授权就特别贵。我们想是否能做很有意思但是又不那么贵的东⻄。我们这个行业跟电子音乐结合得很多,电子音乐怎么驱动整个视觉,不仅仅是一个DJ在打碟?我们有电子音乐小组专⻔在做这些事情,把音乐和画面整合在一起。这很像整个XR商业拍摄流程,在两三平方米的空间就能做出这样一场音乐会,也是360度全虚拟的环境,成本就可以压得很低。大家可以看到各种前景的变化这也是我们常说的AR技术,但是我们发现了一个新的途径,这时候可能在直播领域里面应用到,不一定每个途径都变得特别昂贵。
后来我们也在教学领域去用这些技术,可能就是几平方米的空间,但是设计上、制作上有内容,技术上打通,就可以去营造出这样一种效果。我个人会觉得不仅是在商业领域或者舞台领域,这种技术已经是一个未来。只要大家想展示,不管是开会也好,或者是学术也好都能有一个体现。我们在上海已经跟一些学校在合作,学校传统的讲座,很多因为疫情没有办法在线下做,线上如何变得有趣,有比较好的网络观看效果,这些东⻄正在植入校园体系里面。
▲TEA 新媒体社区课程直播
光点艺术节是我们自己的一个IP,目前它也是国内新媒体行业里比较大的活动,大概年底的时候都会有全国各地的人,疫情之前还很多国外的朋友和同行来到现场观看。其中最重要的环节就是演出,去年年底我们在摩登天空做演出。主办方会把不管是虚拟、投影、全息还有各种的互动技术、激光技术都融合在一起,把它再跟表演艺术、舞蹈艺术、电子艺术相结合,去做特别综合性的,跟新媒体、音画视觉、交互相关的内容。
电子应用未来会在舞台演艺里面占据很重要的位置。我们会去平衡整个设计、艺术、技术不同领域之间的特点,你怎么去把元宇宙的概念融入到音画、互动、实施、渲染,还有各种激光、特效、全息、舞蹈的活动里面,这是我们更关注的焦点。
*若无特别标注,所有图片均由嘉宾提供
以上是《未来舞台》中国区论坛第二单元回顾,前往公众号继续阅读最后一个单元的内容:“表演艺术在发生:重塑表演艺术筹资模式”。感谢您的关注!扫描以下二维码获取《未来舞台》中国区论坛全部嘉宾发言速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