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舞台》中国区论坛回顾(四)

未来舞台 | 一个国际研究协作项目,在时刻联网的当下世界,为表演空间探索各种可能

2022年5月26日北京时间早上9:00,北京当代艺术基金会与哈佛大学metaLAB联合主办“后疫情时代,表演艺术再出发” 《未来舞台》中国区论坛,特别邀请19位国内表演艺术行业的活跃代表,共同探讨表演艺术的未来,帮助新一代表演艺术家的发展与成⻓,并为行业提供有价值、可参考、启发性的资讯与思维碰撞。

经过近六个小时的线上精彩讨论,大家表示怀念现场演出,但同时也需要推动线上剧场实践,表演艺术行业需要探索如何运用技术以及新运营模式去适应未来舞台。

今天北京当代艺术基金为您带来总共四个单元的论坛回顾,希望给广大读者提供在后疫情时代,表演艺术行业的全新视角。

#01
国际联合委约制作新视野




以下是邹爽部分发言:

北京国际音乐节的工作领域是古典艺术。在这个领域如何耕耘出一种新的语境,能够让跨圈的观众进来,这是我接手北京国际音乐节以来最大的一个愿望,也仍然是一个愿景中需要努力的部分。我作为艺术总监,负责音乐节艺术策划。我刚进入音乐节的时候,音乐节艺术基金会已经是非常成熟的组织,有政府的背景也有重要的社会赞助商的资本背景。我们做策展往往以古典音乐行业引领为目的,总是会去找最精尖的可能性去合作,周期也非常长。但是从我们上几年的尝试,未来其实有非常多元多维度的国际合作可能性,能够促进更多的艺术创作,而不是单纯从商业或者更大众化去考虑这个问题。

第一届北京国际音乐节其实是在非常不同的时代。从刚开始到现在,整个发展过程中,音乐节一直是跟着时代呼吸脉络在走。从第一届到第五届的时候音乐节就开创了最早的国际音乐作品委约,开始有菲利普·格拉斯《小提琴与大提琴双协奏曲》,还有潘德列茨基的《第八交响曲》,都是在北京国际音乐节做世界首演。这样传统的委约模式,来自于和国际机构、国际音乐家之间非常坚固的信任。


▲2017年奥地利萨尔茨堡复活节与北京国际音乐节联合制作《女武神》

到第五届和第十届之间,北京国际音乐节大力推进了中国概念,其中有歌剧比如作曲家周龙的《白蛇》,包括跨界到舞台,(林兆华)大导的作品曾经也在北京国际音乐节呈现。


▲2010年北京国际音乐节委约歌剧《白蛇传》

从十六届到二十届,我们开展了一个新锐单元。新锐单元的历史来自于新型场地和新型音乐创作人,因为到了一个越来越跨界的时代。这个单元最大的愿景是能够将越来越多的国际跨界艺术家融入到音乐领域,创作新作品。

我2016年参加到北京国际音乐节,当时接手到三里屯太古里最热闹的一个场地叫红馆。那个地方就像一个非常后工业时代的展览空间。介于这个特殊的场地,我们引进音乐作品或者联合制作,可以不再拘泥于大家一抢票就空的曲目,不再完全依赖名家名团,而可以依赖于非常先锋的想法。北京国际音乐节在疫情之前5年左右,已经有过一部歌剧叫《湮灭》在三里屯上演。那部歌剧实际上是一个非常大的合唱团乐队的编制,但呈现的时候仅仅是一个人在台上,有现场的实时设想和交互捕捉,我们在戏剧界看到的所有最前沿的手段全都在那个歌剧里面,用3D眼镜为现场交互的介质,讨论了生命轮回的问题。


▲2016年荷兰3D歌剧《湮灭》利用虚拟视频技术将舞台与画面融为一体。图片来源:主办方供图

通过一系列的新型跨界音乐剧场的引进,我们也逐渐通过场地特殊性,将引进概念融入了特殊的场地重置,我们的国际引进越来越多的深入到了跨国的落地讨论和实施。从而在不论从内容还是实际的制作成果上,都体现了一种交融,因此不会存在违和感。我们所做的引进剧目在这个单元都有了属于中国站的新生命,从而我们的团队也增强了很多国际的意识。2018年由北京国际音乐节独家委约的浸没式歌剧《奥菲欧》就是建立在这个青年华人创作新纪元的基础上,我们从创作,到制作,全部是原创,用新时代的在中国发生的国际合作,跨时空献礼了世界上诞生的第一部歌剧。随后,正因为这样的经验和不间断的尝试,我们即便是在疫情中,也迎来了在北京国际音乐节呈现中国演出版的巴洛克声乐剧场《自然颂歌》。


▲邹爽导演《自然颂歌》剧照

作为这两部剧的主创之一,我深深体会到当代中国新音乐剧场的青年实力,也感受到了通过新型的合作机制,我们从探索上的路径更宽了,也从预算模式上得益于更深入的国际合作,创造了更多中国在世界上发声的项目机会。期待疫情后更超前的探索与合作。我们与世界继续融合的未来可期。

#02
“给你打钱,帮你出名,陪你创作”



以下是水晶部分发言回顾:

怎么样用一个好的资助计划让青年艺术家“飞”?我们这个平台在2012—2019年七年间,从世界各地各种艺术节不断引进最新的作品到中国,总共100部作品,希望最新的作品可以启蒙观众和刺激艺术家,让他们看到更新的手段、观念、方法,把这些刺激转化到他们的创作当中来。2020年开始,出国看艺术节也好,把国外的戏带到中国来也好,甚至中国的艺术作品去国际艺术节,这些交流都因为疫情被按下了暂停。所以在这个时刻我们开始了“关门种地”的行动。


▲2012年-2019年引进的100部戏剧

2020年6月,在疫情比较稳定的阶段,我们很幸运重新开启了在上海的艺术节叫“表演艺术新天地”,当时是第五年,我们一方面更换国内现成剧目,另一方面还是发现市场上并没有那么多现成的东西可以支撑在公共空间和多元化空间进行的艺术节。所以我们在原有艺术节的策展资金当中切出一块做了个新创单元,寻找本土的表演艺术新势力。这个单元里有非常多惊喜的发现,比如说青年舞者江帆、手工光影戏剧的创作者申昕彤和一些形体戏剧的年轻创作者们。

没多久有一个项目叫“上海前滩31”的负责人找到我们想讨论2023年这两个剧场开幕演出季的节目安排。要做开幕演出季也不难,可能市面上有什么好的节目能找一些、采购一些或者委约创作。可是在中间的两年时间当中,在上海这样一个亚洲演艺中心,要不要先做一点什么呢?我建议在剧场开业之前两年中,能够拿一点资金出来做一个跟青年创作和孵化相关的扶持项目。我和“前滩31”信德集团董事总经理何超琼女士联合发起了这样一个“前滩31青年创艺计划”,在发布会上有一个简单粗暴的口号:“给你打钱,帮你出名,陪你创作”。



“给你打钱”有点口语化,但是对很多青年创作者来说是一个非常实际的帮助。除了资金之外更重要的是“爱丁堡前沿剧展+前滩31”这样一个平台,在整个过程中给了艺术家非常多宣传和露出机会。2021年的“前滩31青年创艺计划”,我们收到了192件投稿作品,在海选阶段选出了15个作品,每部作品给了2万元的资助。第二阶段是15进5,每部作品给4万元,最后还有5进1金牌作品的选择,会拿到10万元的资助。所以,如果你有机会从第一轮杀到最后一轮总共可以拿到16万的资助。


▲2021年“前滩31青年创艺计划”最终扶持作品《图景》视频截图,图片来源:艺术家提供

整个“前滩31”青年创艺计划推行过程当中,我们作为资金提供者和全程扶持者,一直受到艺术家的鼓舞。因为你发现这些艺术家自我驱动能力很强。钱并不多,但是因为有这样的平台在,他们也更有信心愿景推动作品完成。只有让他们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时他们才会激发自己所有的能量,而不是所有的东西都靠我们用钱去购买。

整个过程要有一种更公益的心态。因为你做这件事很可能最后艺术家成长了,这个作品也出来了,但是跟你没有特别直接的利益关系。你的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上并不会因此而多增加什么,但这个行动对这个行业来说一定是有推动的。


▲2022蛇口戏剧节新空间演绎孵蛋计划的非剧场空间

对我们这个团队来说未来最有兴趣的事情可能还是要去设计、构想更多的扶持计划,因为你发现原有的平台可能更适应某几种类型的作品,还有一些类型的作品可能不适合现在这个平台,有没有可能我们再搭建一些新的平台?当有了好的想法,我们要说服一些合作者投入资金和其他的支持。在整个合作的过程当中,一方面坚持艺术品质,另一方面用一种开放的心态去探索新的孵化方向。

#03
扩大受众影响,吸引市场支持




以下是曹彦部分发言回顾:

交响乐的社会支持一般都是基金会的形式,但是由于政府和基金会在西安这个城市资助得比较少,多年来我们一直致力于扩大西安交响乐团的观众面,做有影响的事件、活动吸引更多的观众认识我们,同时也拿到了一些社会的资助。这是我们前年在华山做的云海音乐会,一小时的线上直播,东西方音乐都有。后来被很多国家媒体报道,塞尔维亚国家广播电视台用我们的音乐会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1周年的献礼。当时全网曝光量是破亿的,首轮就破了5000万,发布稿件3000余篇。


▲《云海音乐会》现场俯瞰


▲《云海音乐会》视频资料

去年我们在文昌卫星发射现场做了全球第一场跟卫星发射同步的音乐会,当时全网曝光量是1.24亿。在泰晤士报、华盛顿邮报、路透社等国外的媒体相继得到报道,也被评为新华社年度照片。这些活动没有拿政府一分钱的资助,全部是通过市场融资做的公益活动。


▲西安交响乐团在大雁塔的9年全国唯一全免费的户外公演

通过这两年的运营我们乐团(简称XSO)在抖音、B站上做到了全国职业乐团的粉丝第一。现在B站粉丝量达到了32万,发布的推广视频获赞155万。这些视频不是纯粹古典乐,我们认为去讲古典音乐很少人愿意去看,所以我们讲了一些幕后的故事,或者让乐手反串其他乐器的角色,既说了音乐也推广了乐手的不容易,但是形式大家非常喜欢。所以我们收获了大量的观众,同时我们用这些内容做一些市场的融资,希望市场给予更多支持。


▲西安交响乐团b站账号视频内容

另外,今年陕西大剧院旗下创立了“声厂”,这是我们专注独立音乐和青年文化的厂牌,希望借此吸引更多新世代年轻人关注剧院,在西安的音乐场景里发挥更独特的作用。今年声厂团队策划了首届“噪点音乐节”,邀请到国内知名的实验艺术家、先锋音乐人、摇滚乐队,比如巫娜、冯梦波、丰江舟、左小祖咒、梅卡德尔和假假條等等,想要打造一个无法复制的跨界艺术现场。这样一个项目的成本并不低,再加上它的客群消费能力要比传统剧院项目略低,所以除了市场层面大力推广卖票,我们也在全国范围内找了很多品牌来跨界合作,比如播客领域的大内密谈、影像领域的吉术斋、乐器设备领域的Fender、潮流服饰领域的新锐设计师苏五口和他的品牌ok center……这些品牌合作都以策划力为核心,延申出演出之外的更多内容,为声厂和噪点赢得了更多的市场关注度;同时,我们很荣幸收获了北京当代艺术基金会的公益支持,并且会一起策划在地实验音乐人的扶持计划。这些都是与我们观念一致的伙伴,大家彼此支持,彼此打开视野,彼此创造优质的内容,这也是我们的使命所在。

#04
在地资源的再创新与再表达




以下是朱德才部分发言回顾:

深圳市前沿艺穗艺术中心是最南端的一个机构。深圳,不能说是文化沙漠,但在表演艺术这个领域起步比较晚,资源上比较落后,毕竟一个新的城市,有艺术鉴赏习惯的大众,总量还是比较少。前沿艺穗中心所处的位置是深圳南山区南头古城里面的一栋建筑,是由MVRDV改造的工厂。整个南头古城片区,是混杂了深圳改革开放以来几十年各种生活圈的高度密集的地方,里面的人群跟生活状态,高度折叠。艺术可以为社区,为社会带来什么样的帮助?这变成了我们这几年一直在研究的议题。艺穗节强调全民参与,强调国际资源交流,类似嘉年华,我们的巡游和公共活动都是在非常大的城市空间里面进行,参与人数非常多。


▲深圳南头古城艺穗节现场

但疫情之下,2020年已经没有办法做巡游了,社会环境让我们重新思考组织方式。在2020年,受邀波兹南的艺术周,我发表了一篇文章讲艺穗节在疫情后如何去思考,如何去变革。我写了一句话:“虚拟并不注定是幻觉,对艺术而言它理应指向更多属于未来的创造力。” Fringe Online这个概念就是我们针对疫情所做的线上演出尝试,让演出能够持续,艺术家在没有办法去到现场的时候如何跟观众互动。


▲2020年Fringe Online艺穗在线概念图

在原来那种大型场域不能够发生(演出)的时候,我们就把活动拆散在一些很小很小的地方。我们去年做了“艺穗快闪”的行动。参与快闪的商家,他们的顾客在消费的时候,得到抽奖机会,当他抽到一个演出,艺术家就非常迅速地去到他面前,为他一个人演出。我们也会跟巴士公司合作。观众在一段旅程当中看完了演出,这样的演出游走在深圳大街之上,其实大家改变了一种对传统物的感受,转化成为生活经历,然后把艺术变成活生生的行为,发生在城市之中。


▲2021年艺穗节的巴士演出

艺穗节的设计都是在做新鲜尝试,以及当年主题的表达。这几年艺穗节都会有艺穗商店,把设计转化成很多衍生品,同时也会跟艺术家专门开一些快闪店,把音乐、视觉跟生活方式结合在一起,观众更轻松地在不同维度跟艺穗节产生连接。这个IP是日本的一个乐队,当年艺穗主题歌来自他们,我们请艺术


▲艺穗节的快闪店艺穗町,橱窗上是lulu创作的乐队形象

我们也开始发现对艺术家的帮助不能仅限于艺穗节,能不能有更多的机会让艺术家做更多的事情?这一点也跟万科——南头古城的管理公司不谋而合。去年发起了国际青年艺术平台。艺术形态孵化的方向在第一届的时候是没有定义艺术门类的,我们希望大家在思考青年艺术时更应该有颠覆性以及开拓性,不应该拘泥在我是一个表演艺术家,还是说我是一个当代景观艺术家还是什么类别。我们希望年轻人更多去思考艺术能给社会带来什么,这是我们的工作初衷。我们邀请专家的时候也是希望对这个场域,对大湾区整个文化更有深度了解。


▲2021年青年艺术孵化项目入选的3部作品:《从九街出发》、《幸运棋牌室》、“Space Ark2020”

我们有一个演出因为疫情没有办法上演,现在还在等时间。这个是黄金剧场Space Ark2020,跟疫情后有关的剧场故事,它利用了我们这栋楼特殊的形态,特别像一个个小方格,就像城市里边每个孤独载体被隔离的个体。我们在创作过程中启用了大量本地居民,我们称之为素人,先用一种分享故事的方式,让大家参与到这个故事剧本的撰写,通过训练让这些人把自己的故事用身体语言表现出来,再把它投射在环境当中。这个剧场原来是一个办公楼,转化成了表演空间。我们在一个目标清晰的艺术工作当中可以看到,最终成果虽然是开放性的,但是它会有一个共同的指向性。这恰恰就是做艺术的魅力,如果所有事情都知道结果了,那可能就没有太多的兴奋感,只是一个重复的工作。我们希望每一件事情都能够有新鲜的方法手段刺激每个人,让更多人愿意参与到这个领域。

我们不是一个很大的机构,也没有大量政府资源投在机构运营上,我们只能够透过自己的创造不断去激活内容,孵化内容。我们也会有跟不同单位的深度合作,不管是政府、公益组织、媒体、商业机构、活动场地、制作单位,形成了FAC工作闭环。我们的起点来自这里任何一个点,最终会在闭环中不断翻转,打造一个属于深圳的艺术生态链。



*若无特别标注,所有图片均由嘉宾提供

以上是《未来舞台》中国区论坛最后一个单元的回顾,前三单元回顾请前往北京当代艺术基金会公众号查看。扫描以下二维码填写问卷调查获取《未来舞台》中国区论坛全部嘉宾发言速记:




未来,北京当代艺术基金会将会带给您更多表演艺术精彩内容!
2 2 2 0 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