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沁——“第三媒介时代”正在到来


▲活动海报:第十一届“女性与无声电影”国际会议—“女性、电影和世界移民”,图片来源:哥伦比亚大学


2022年6月7日-9日,北京当代艺术基金会与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合作举办了第11届“女性与无声电影”国际会议 ——“女性、电影与世界移民”。通过主题演讲、专题小组、圆桌会议、视频展映的形式,与会国际电影人和艺术家讨论电影界的先驱女性,重新审视女性对世界电影史的重要性。

在6月7日的圆桌采访“电影中的女性——当代和历史的比较”环节,由哥伦比亚大学电影与媒介研究在读硕士潘骁杨主持采访了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李沁博士。现将访谈内容整理编辑与读者分享。


李沁
LI Qin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获得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传播学博士,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硕士,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担任国家传播战略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国家传播战略研究所所长,研究方向为沉浸传播的理论与实践。

李沁是全球范围内最早进行沉浸传播研究的学者之一,已发表多篇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论文,其专著《沉浸传播:第三媒介时代的传播范式》(2013)于2020年由英国劳特利奇(Routledge)出版社重新编译,在全球范围发行。任教于中国人民大学之前,李沁旅居美国十余年,曾在纽约大学艺术学院讲学,曾任美国时代华纳有线栏目In the Spotlight with Qin总制片人兼主持人、美国华尔街股票屋传媒集团财经专栏评论员。她就读于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期间拍摄的纪录片《蓝天车站——美国梦》曾获美国国家电视最高奖“艾美奖”。

现场放映


《蓝天车站——美国梦》(Blue Sky Station: 8th Avenue, “New York’s 3rd Chinatown),导演摄制:李沁、刘韵妮、本杰明·摩根。2001年,30分钟。


▲纽约日落公园“第八大道”上的华人区,图片来源:界面新闻


影片简介:该影片获得美国电视界最高奖“艾美奖”新闻奖项,内容记录了美国华人社区生活。全片长度三十分钟,表现的是纽约布碌仑日落公园的“第八大道”上华人社区二十年来的成长过程。该片以三个华人家庭为主线,讲述华人在纽约创业、发展、冲突和融合的过程,表现了华人社区所继承的中国人勤劳、乐观和有信心的传统美德。

布碌仑日落公园的八大道是排在曼哈顿华人街和皇后区法拉盛之后的第三大华人集中区,其“开发”的历史只有二十余年,很多新移民的故事都凝聚在那里,有相当大的典型意义。本片获奖后被多家电视台争购,并且已经在美国、新加坡、马来西亚、中国香港等7个国家与地区播放,获得广泛好评,掀起了人们对美国华人社区的关注。拍摄这部作品时李沁还是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研究生的中国留学生。她表示,这短短的三十分钟凝聚了她和两位同学的长期心力。全片99%的内容都出自她和同学收集的第一手资料。自从定下拍摄题目,开展采访积累素材,足足用了半年的时间。

#1 记录华人社区生长:《蓝天车站——美国梦》


主持人:潘骁杨(潘)
嘉宾:李沁(李)

潘:李教授您好。22年前您从哥伦比亚大学毕业后便在纽约工作,直到2007年,后来您在北京定居,也经常回纽约。在你的记忆中,过去的几十年里,什么发生了变化,什么又没变呢?
李:这个问题很有趣。《蓝天车站——美国梦(Blue Sky Station: 8th Avenue, “New York’s 3rd Chinatown)》这部电影是在20年前拍摄的,对于纽约20年的变化,不知道观众是不是有了不同的理解,我想先听听大家的看法。

潘:的确,从今天的唐人街来看,过去20年,相比中国的剧变,纽约的变化并不大。这是我个人的观点,在稍后的问答环节中我们会从观众那里听到更多不同的观点。
李:我完全同意。你问我纽约发生了什么变化,老实说,我并没觉得有什么变化。我从哥伦比亚大学毕业,在纽约市工作了7年才决定回北京。我现在仍经常往返两地。每次回到纽约,我都感到很放松,街上的一切都还是老样子。


▲曼哈顿唐人街坚尼街,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在我的电影里,有一个人在曼哈顿唐人街的坚尼街卖菜,20年过去了,他还是在同一个地点卖着同样的蔬菜。

我想,生活就是日复一日,不断地重复过往但仍在继续。我对纽约的感觉和与纽约的联系没有变。要说改变,那就是你可以在街上看到更多年轻的亚洲面孔。不仅在唐人街,还有其他地方,包括在哥伦比亚大学的校园里,有更多你这样的年轻中国学子。这让我想起1999年我刚到哥伦比亚大学时的经历,学院老师告诉我,我是第一个被哥大新闻学院录取的中国大陆学生。在新闻学院学习期间,也只有我一个中国学生。这部电影是20年前制作的,当时的技术还不够先进,但表达的情感仍然是一样的,我认为这也是不变的地方。

潘:您的这部纪录片之前从未公开发行过。我们想问您是怎样把影片的原始版本转成数字拷贝的,也想知道您是用什么摄影机拍摄的《蓝天车站——美国梦》。
李:你在哥大图书馆找到的原始版本是个很大的专业盒式录像带吧?事实上,我们很幸运,是哥大第一批用上数字摄影机的学生。那年广播电视专业有50名学生,但只有5个人的毕业设计能入选制作纪录片的最终名单。很荣幸,我的《蓝天车站》入围了最终名单,我可以使用数字摄影机了。于是我邀请了两个同学一起拍,Joon-Nie 和Benjamin, 我们都很激动。那是一台便携式摄影机,但和今天的机器相比还是又重又大。电池很笨重,剪辑机也是如此。当时哥大新闻学院用的还是旧的线性剪辑系统,非线性编辑系统是在我们毕业一年后才引入哥大新闻学院的,但我们的DV带很棒。我们用mini DV磁带来剪辑,然后转成盒式录像带,我们那时候叫“四分之三”。我记得我还有些照片,记录了我们当时带着这台DV摄影机到处采访和熬夜剪辑。


▲线性编辑指的是一种需要按时间顺序从头至尾进行编辑的节目制作方式,它所依托的是以一维时间轴为基础的线性记录载体,如磁带编辑系统,图片来源:网络

用线性剪辑系统,这意味着我们每个镜头都要有一个非常清晰详尽的剪辑方案,因为如果重剪就有损失影像质量的风险。我们必须在很厚的一沓纸上详细写下每一个镜头每一段解说,因为如果不得不重剪,你还可以保留一部分,只重剪一部分。你还会担心损失分辨率。我记得剪片的时候我们几乎都没怎么睡过觉,你能想象那多累人。但我依然记得那天早上醒来,我收到导师斯科蒂·温利斯顿(Scotti Williston)对我们作品的评价,她连说了三个excellent:“棒极了,棒极了,棒极了。” 她的评价让我激动不已。我敢说她真的为我们感到骄傲,也是她推荐这个影片去参加艾美奖学院奖的评奖并获奖了。这就是我和老式机器的故事。

#2 何为“第三媒介时代”


潘:我的一位同学在她写关于奈飞(Netflix)的硕士论文中引用了你的书Immersive Communication (《沉浸传播:第三媒介时代的传播范式》)。你提到,“今天的传播已经超越了‘第二媒介时代’的双向大众传播,转向了‘第三媒介时代’无处不在、身临其境的传播。”能不能讲讲,在第三媒介时代制作和传播纪录片,与在第二媒介时代有什么不同?李:从哥大毕业后,我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做了一些纪录片,也发表了一些文字,还在新闻传播的实业界做了开拓。现在,我的工作重心是研究和教学。这让我觉得自己在做注定要做的事。“沉浸传播”是我多年来一直致力的研究领域。1995年,马克·波斯特提出“第二媒介时代”的概念,描述了一个双向去中心化传播的时代。你刚才提到的“第三媒介时代”的概念,是我在2013年提出的,已经过去十年了,但如今这个时代正在到来。


▲《第三媒介时代的传播范式:沉浸传播》封面,图片来源:亚马逊图书

我所说的“第三媒介时代”是一个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信息传播域。这种新兴的传播方式将客观世界和虚拟世界融合,把沉浸传播的“遥在”扩展为“泛在”——这是我的新提法的一部分。第三媒介时代的纪录片制作和传播与过去有何不同?说实话,在构建我的传播理论时,我并没有考虑纪录片。但在社交媒体时代,信息的传播过程包括信息产生、传播和接受。商品,甚至人类,都成为了媒介。同时,人既是信息使用者,也是信息制造者。所以我想,第三媒介时代将成为一个“泛众纪录”时代,会是一群人远距泛在地合作制作纪录片,你可以看到事实确实如此。到了一定的时期,电影将是360度全景呈现的,电影制作人无法决定拍摄什么、不拍什么,因为360度的摄像机没有死角。也就是说,你无法对电影进行剪辑。如果有任何失败,你必须重拍。最大的不同是,叙事方式发生了变化,使用的是第一人称视角。希望我多少回答了你的问题。

潘:当然!其实我有一个问题,我们在交流时经常用到表情包或Meme(迷因——图片再创作表情包)。Meme是这个媒介时代的新语言形式吗?表情包是第三媒介时代的典型特征吗?


▲Meme(再创作表情包图片),图片来源:网络

李:可能在你看来表情包很典型,但它本身仍然是一种单向沟通。人是整个媒介传播的一部分,但面部表情的确很重要。所以,你的数字化身是一种人造媒介。Meme是有第三媒介时代泛众传播的特征。


#3 在跨文化语境下工作


潘:跨文化交流离不开双语工作者。您的双语背景在进行跨文化交流时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李:我认为语言是沟通的基础,尤其是对跨文化的地区。我们在拍摄现场有一个任务,就是讨论新移民来到语言各不相同的地方时的境遇。他们的梦想会破碎,因为连自己想要什么都不会说,因为无法与人交流。但你也提到了文化,我认为文化比语言有力。文化是社会行为,是我们在人类社会中发现、学习和共享的规范。所以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学习文化和分享文化,因为文化不是与生俱来的,很多人共享、尊重,才成为文化。至于跨文化交流,我们说的是跨国交流,对吧?你要克服这些障碍,要努力沟通。我记得影片里有一场戏——结婚时,夫妻俩买了一张新床,丈夫非常兴奋,他跳到床上让我们看床垫是多么舒适。我给中国人看这个画面,他们感到心酸。但给西方观众看时,他们笑了。我们有不同的视角,有不同文化背景,因此对同一事物可能会有不同的反应,就像你讲笑话时一样。你可以清楚地看到文化差异。不过,文化背景对于不少人而言是很难理解和意识到的内容。

潘:您在美国和中国都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您目前在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新闻与全球传播的理论与实践课程。您觉得几代学生之间有差异吗?这种差异会影响未来的电影制作实践、研究或者和新闻实践吗?
李:我在人民大学教国际传播学和全球传播学,还有国际新闻学。我认为教学很重要的一部分是去了解你的学生。在全人类一体化的时代,我们都是“移民”。我认为这个时代成长起来的学生,他们接收的信息越多,就越不同。这一代的学生会利用信息,比以前的学生有更广阔的视野。我认为这代人吸收知识一定很快,他们的日常就是刷抖音、玩剪辑,但另一方面,他们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他们想知道世界秩序的背后逻辑。他们将有自己的信源,并且在处理信源时相当有创意。

潘:一些观众对你的纪录片非常感兴趣。有位保罗想买影片拷贝,有位安吉丽娜想知道激励你做纪录片的动力是什么。 李:谢谢保罗和安吉丽娜!当时我刚移民到纽约,我的脑海里有很多困惑。我想知道为什么人们想移民到纽约,住在唐人街。起初,我以为唐人街就是远离家乡之外的另一个家,但真正看到唐人街后,我意识到,住在这里的第一代移民真的很不容易。我深入了解后,发现对于第一代移民来说,这里更像是一个谋生的地方。这就是为什么,我有点想帮助他们改善处境。我知道很难彻底改变他们的生活条件,但我至少可以把他们的生活呈现出来,帮助人们了解情况,比如他们的语言障碍、身份困惑。他们没想到过来这里会过这种日子、面对这样的生活条件,很多人对这样的地方毫无准备,但他们一直在努力。我在哥大读书时,常去唐人街,当时的八大道唐人街只有10个街区的大小。希望有一天能再去拜访这些采访过的家庭,希望他们过得好。


组 织 架 构

主办机构
哥伦比亚大学
艺术学院电影与媒介研究系

赞助支持
北京当代艺术基金会(BCAF)

合作支持
哥伦比亚大学历史系
哥伦比亚大学Harriman Institute
哥伦比亚大学
Weatherhead East Asian Institute
哥伦比亚大学
The Center for Korean Research
哥伦比亚大学Maison Françise
哥伦比亚大学
The Center for American Studies
哥伦比亚大学
The Division of Humanities
in the Arts and Sciences
哥伦比亚大学
Center for Comparative Media
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Sexuality and Gender at Columbia
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
哥伦比亚大学C.V. Starr 东亚图书馆
Dragon Summit Culture Endowment Fund
哥伦比亚大学Digital Scholarship
Women and Film History International
Donald Keene日本文化中心
Barrymore电影中心
Fort Lee Film Commission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Iona College


关于第11届“女性与无声电影”国际会议
—— “女性、电影与世界移民”

由哥伦比亚大学艺术学院电影与媒介研究系于2022年6月7日-9日举办的国际学术会议。会议通过主题演讲、专题小组、圆桌会议、视频展映的形式,激发国际当代电影人和艺术家对于电影界先驱女性的讨论,重新审视女性对世界电影史的重要性。“新女性”现象一直是学术研究的重点。从历史角度来看,当代女性在制作电影方面所面临的挑战意味着什么?本届会议也从新一代学者和创作人的角度,跨越性别、民族、种族、阶层,交流探索了跨文化媒体与女性创作的联动。本届会议邀请的全球嘉宾呈现了专业及实践的多元丰富性:研究学者、艺术家、策展人、当代电影创作者、电影发行人、历史家等。中国嘉宾来自于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香港城市大学、香港浸会大学,参与了“上海女性”、“电影中的女性—当代和历史的比较:上海电影行业及之外的女性代表”、“中国电影默片中的女性”的圆桌主题讨论。

关于“女性与无声电影”
Women & the Slinet Screen(WSS)

“女性与无声电影(WSS)”为每两年组织一次的大型国际会议,由国际女性与电影史(WFHI)赞助举办。22年来,WSS汇集了来自全世界各地的研究人员,聚焦于女性电影人在世界电影史最初几十年间所贡献的关键作用。WSS旨在建立一个关于全球电影产业的新视角:女性在电影文化、电影制作、美学、批评、叙事发展、经济劳工史中发挥的中心地位。

参考资料:表现华人传统美德《蓝》片荣获美国电视大奖,中新网
2 2 2 0 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