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手工艺的创新实践

北京当代艺术基金会联合《中国文化报》推出“可持续设计”系列专栏,内容涵盖乡村振兴与美育、非遗手工艺的传承与创新、可持续设计人才的发现与资助、社区营造与可持续设计、可持续设计公益创投、儿童STEAM可持续设计教育等主题。本专栏第二期《非遗手工艺的创新实践》于11月11日刊登发布,与您同步分享。


传统手工艺如何发挥可持续使命?如何融合在地文化并提升手工社群的可持续运营?作为中国与世界之间的文化桥梁,手工艺的国际合作空间如何构建?当下,对这些问题的思考、研究、实践非常迫切。

#01
大胆有趣、生机盎然的国际设计合作


2022年,10个中国手工艺群体与10位国际大师合作“留住手工艺项目”融入了可持续与现代设计的理念,充分尊重并创新传承中国文化,获得了艺术创意行业、国潮复兴青年爱好者的关注。

梅森·马古拉创意总监约翰·加利亚诺选择了南京云锦,以一款手袋呈现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之美;路易·威登创意总监尼古拉·盖斯奇埃尔携手福州髹漆,将承载中国漆艺精华之一的髹漆皮具技艺和与传统硬箱工艺融合呈现在箱包上;巴尔曼创意总监奥利弗·鲁斯廷则将纯手工打造的彝族银饰与天鹅绒连衣裙结合,以呈现彝银的华美精致;迪奥对大利侗族挑花图案情有独钟,在经典时装上全新诠释了这些图案;美国华裔设计师吴季刚联手中国设计师刘俊廷,结合山西上党堆锦工艺打造了一件红色花朵装饰的礼服,传递出华人对东方传统美学的认知;爱马仕联合创立的SHANG XIA品牌创意总监李阳则用竹编工艺呈现艺术品般的连衣裙,展现东方文化的诗意与风骨;美国潮流品牌托里伯奇将基诺砍刀布织物应用于手袋之上,天然的植物染色面料反映了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 Gabriela Hearst与独龙族织毯合作,摄影:任海华,图片来源:《服饰与美容VOGUE》2022年11月刊


#02
云南独龙族织毯——在身上编织彩虹


在北京当代艺术基金会的推荐下,屡获国际殊荣的加布里埃拉·赫斯特运用云南独龙族手工艺设计了一款披肩。设计师在乌拉圭家族牧场长大,崇尚慢节奏、慢流程、精工细作等。独龙族织毯美丽的颜色、柔软的手感,以及色彩融入布料的方式吸引了她的注意,她特意选用了回收来的库存羊毛纱线。她还选择了一块配色考究的羊毛织毯,在保留其原本形态的基础上,以黑色皮质锁边为其增添时尚的维度。


在她看来,一切的共创都要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进行。羊毛总让她想到家乡乌拉圭,想到自己家那片广阔的牧场,想到温暖的斗篷和厚实的外套。“我的理念是从已经存在的事物中创造美。此次项目可以让我从原本不熟悉的文化中发现美,这让我兴奋不已。”

云南独龙族现仅有7000人左右,他们使用独龙语,没有本民族文字。独龙毯是独龙族的传统饰物,以手工腰机织成,绚烂的色彩让独龙族得到了“织彩虹的民族”美称。早在2014年,北京当代艺术基金会便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上海素然服饰可持续品牌Klee Klee开始了云南独龙族项目的调研,确立了多元合作、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核心的资助机制。7年来,该基金会对接多项资源,从设计升级、产品制作、品牌孵化等方面进行专业扶持。




▲ 独龙族展览 茶集供图

Klee Klee持续推出的1500件手工产品成为高美誉度的产品,每年迅速售罄使得当地近172位妇女的年收入增加了近万元,并被美国洛克菲勒家族、德国电影导演文德斯、英国伦敦市长收藏,被法国卡地亚公司、中国驻联合国使团订购作为VIP礼品。每年独龙族织女都会到上海进行专业的技能与管理培训。基金会还提供奖金,举办年度织布设计比赛,以鼓励当地织女进行内部创新。独龙毯已经进入美国、挪威、英国等国的电商平台、设计节等。独龙毯项目曾受邀参加第六届中国—南亚博览会(昆明)等。



▲ 荷兰阿姆斯特丹 茶集供图

北京当代艺术基金会在2022年成立了可持续设计公益创投专项基金,进一步探索投资体系,推进建立手工艺资助、女性人才赋权、国际合作推广的融合空间,以期激发在地群体的创造力、生命力,最终促使他们与未来互动。


#03
进行在地文化与人才支持


北京当代艺术基金会“中国新民艺”近年来还支持了湖南夏布系列、青海藏族羊毛产品等项目,以可持续设计融合在地文化为重要原则,尤其注重民间手工艺人才的力量以及在地文化的梳理与保护。



▲ 帕卓巴自主设计的环保毛毡灯具、动物帽子、儿童服装

2021年,来自青海省玉树州的藏族帕卓巴游牧人合作社获得了北京当代艺术基金会可持续设计大奖。合作社位于海拔4700米的青海省玉树州曲麻莱县甘宁村,这里异常寒冷,被当地人称作“野牦牛也颤抖的地方”。在玉树州政府、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协会和设计师联盟的支持下,合作社扎根在7栋80平方米的牧民定居房内,相继建立了毛毡工作室、香皂制作间、传统牧业用具展厅等空间。



▲ 帕卓巴自主设计的环保毛毡灯具、动物帽子、儿童服装


牧人是产品的制作者,同时也是模特,更是产品的设计者。当地成熟的手工艺人会逐渐参与到设计中,牧人的设计生动而大胆,这与他们豪迈的天性有关。青海省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协会秘书长东周表示:“调动当地的居民参与设计制作,或者是邀请大师到当地做分享,都是为了帮助当地人重拾生态和文化自信。”帕卓巴合作社也相继邀请多位法国、中国的设计师进行产品设计和运营培训,他们利用本土的文化符号和原料,设计出不同系列的挎包、帽子、围巾等,并尝试用酥油研发一款手工皂。


帕卓巴合作社以制作传统的牦牛毛帐篷、棉布帐篷起家,将保护传统游牧文化和生态环境视为最重要的使命,为部分单亲家庭的孩子、孤儿、残疾人士提供了工作机会。帕卓巴希望通过传承古老游牧文化,发展出适应当今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让牧人能有选择地留在故乡,或到更远的草原生根发芽。对这片土地和居民的深厚情感,也让参与帕卓巴合作社的设计师戴木木一直在思考如何真正做到“可持续”发展。戴木木认为,大自然本就是一个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系统,因此她在设计上一方面选择使用极简图案纹样,并融入藏地传统或大山水流、动物的纹样;另一方面,在原材料的选择上更倾向于使用不经过染色处理的原色毛,以及减少对五金配件的使用等。

2 2 2 0 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