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创新学校专辑04 # 大南坡美育,在乡村为孩子建一个庇护所|BCAF艺术公益



BCAF支持合作的大南坡儿童美育项目已经进入了第四年,当地的孩子们也体验到多元的美育实践工作坊以及基于在地人文、自然资源所设计的长期系统性的“四季美术课”;最令大家开心的是:美育实践不再是外部机构带来的“新鲜”内容,而是转化为大南坡小学师生日常生活、学习中不可或缺的部分。2023年冬天,《栩栩多多》前往大南坡村进行了探访,在大雪覆盖的村庄中体验了一堂生动的纸窑课程……





河南修武县云台山脚下的大南坡村在众多北方农村中普通又不普通,这里只是众多空心乡村中的一个,但随处可见的设计感海报、被涂满彩色颜料的涂鸦墙、鲜艳的游乐设施,还有孩童们聚在一起的欢笑声,又让这里有一点那么不同……随着乡村建设浪潮的跌宕起伏,返乡建设的青年来来又走走,而一个不起眼的美育项目却在乡村扎根了4年,顽强地生长起来,成为乡村孩童平淡生活中的一点亮色,也逐渐让往昔沉闷的村庄,再次焕发出新的活力和生机。






生火,烧窑!



大南坡庇护所小院的纸窑搭建现场 摄影:任三克


修武县的大南坡村,被层层峦峦的太行山脉包围,不久前刚刚落下一场大雪,眼前仍然是一片洁白茫茫的景象。周日清早,在村中的一个小院中,一盆火熊熊地燃烧着,院子里充斥着叽叽喳喳的喧闹声——尽管温度骤降,路面湿滑,但村里的孩子们还是从各自的家中赶来,准备共同烧制一座纸窑。

纸窑是瑞士陶艺家艾琳法夫尔在1860年发明出来的一种烧陶的方法,制作时可以选择先用铁丝搭好一个锥形框架,再将废弃报纸叠成条状,然后像编花篮一样将它们紧紧地围在框架周围,在框架上面用刷子涂满纸浆,最后再在一层层覆盖上沾满泥浆的纸,以增强其结构稳定性和保温能力。虽然俗话说“纸包不住火”,但纸窑内的温度如果控制得好可以达到600~900摄氏度。


将纸和泥浆一层层包裹起来 摄影:任三克


小朋友在糊泥巴现场 摄影:任三克


在前一天,左靖工作室和北京当代艺术基金会共同的美育实践项目的组织者亚兰和三金便在村子里收集了许多木柴,准备好提前和小朋友共同设计的框架,迎接孩子们的到来。活动开始前,亚兰并没有给大家讲太多理论知识,给孩子们简单的介绍了做纸窑工作的方法和步骤后直接把任务分配下去,让大家动起手来。

“亚兰,我拿着铁锹去和你挖泥好嘛”

“亚兰老师,我来和泥巴!”

“三金你看,这样涂报纸又快又好”


在村里取土做泥浆(左)
齐心协力地搭建(右)

将纸和泥浆一层层包裹起来
摄影:李佳祺

大家分工协作,积极又卖力,最后将充满泥浆的报纸一层又一层地包裹上去。然而,就在制作接近尾声的时候,由于两侧泥浆的重量分布不均匀,纸窑开始慢慢倾斜了。在这紧急关头,几个男孩立刻迅速找来了长长的棍子,巧妙地将其支撑在倾斜的一侧,这才保住了大家一上午的成果。

男孩们想办法支撑纸窑 摄影:李佳祺


完成纸窑的制作后,大家开始着手加工今天要烧制的器具。在亚兰的指导下,大家将橘子皮、绿叶、茶叶、竹叶、木屑等不同的材料放入孩子们之前做好但未上釉的小碗和小杯子中,再用锡纸和报纸紧紧包住,以防在烧制过程中受到木柴的挤压而碎掉,最后孩子们将它们小心地码入窑中,在高温下烧制,这些植物和果皮的颜色和纹路会慢慢与陶器慢慢融为一体。

孩子们给陶器进行包裹  摄影:任三克

将包裹好的陶器和柴火码好 摄影:任三克

末尾,三金招呼着大家进行点窑仪式,正巧,村子里的牛二哥在这个时候前来“探班”,于是自然而然地加入其中。大家排成一队,依次将手中用报纸卷成的纸筒点燃丢进窑中。窑内的火焰随着每个纸筒的投放而逐渐升腾,炙热的气氛弥漫开来,大家的心情也随之升温,期待着最终成品的展现。

小朋友们将燃烧的报纸丢就窑内  摄影:任三克

在冰天雪地的大南坡村,陶器在窑火中烧了一天一夜。第二天的清晨,纸窑已经几乎完全化为灰烬,只剩下一个残存的底壳。午休回家的小朋友王艺可直奔小院,用手轻轻扒开灰烬,一件件有神秘色彩、纹理独特的陶器露了出来。

纸窑还未充分燃烧时产生的白烟  摄影:任三克

一堂特别的纸窑课就这样结束了,此时,院落中还弥漫着淡淡的白烟,如同昨日课堂上快乐的余烬在空气中舞动。

王艺可小心翼翼收拾出窑的陶器 摄影:李佳祺

可爱的毛毛虫陶器作品 摄影:任三克








画“生活”
画“寻常”



小朋友画的影子 摄影:宇航

类似烧纸窑的美育实践课程以不同的形式在这个小小的村落里已经开展了近三年的时间。回溯到2019年,那一年,修武县以“美学经济”为抓手,邀请策展人左靖合作开展“大南坡计划”,希望以在地营造的方法,通过开展美学实践、发掘本土文化、进行空间创新等方式,激活这个省级贫困村的经济和文化生活。


2022年“大南坡计划”发起人左靖听怀梆剧社的找小景阿姨说近状 摄影:亚兰

2020年10月,彼时还在广州美术学院读实验艺术研究生的亚兰在跟随导师刘庆元(广州美院跨媒体艺术学院教授)参加“南坡秋兴”活动时第一次走进了大南坡村。亚兰和当时的伙伴宇航在这里做了一些调研工作后,亚兰发现,大南坡的素质教育并不完善,村里的小学没有足够的条件给孩子们提供美术课。亚兰向刘庆元老师提出想去大南坡给孩子们上美术课,所以在经过一番探讨和细致地准备工作后,刘庆元工作室联合北京当代艺术基金会(BCAF)及左靖工作室共同发起了大南坡四季美术课计划。


大南坡艺术中心前,驻地美育工作者亚兰(左一)和孩子一起玩耍 摄影:宇航


2023年,BCAF基金会项目官员方凌霄和质朴基金会一起考察大南坡美育项目 摄影:亚兰

在刘庆元与亚兰、宇航三人一起的探讨下,大南坡小学2021年的春天开始实施更为细致的美育工作坊计划,既可对接美育课程,也作为广州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工作的在地转化和教学实践。做在地实践组织工作时,刘庆元常对亚兰说:“一般不过度想象,在他看来,“‘考量’往往是在现场适时发生的,条件不合适就环顾周边尽量创造条件。”

2020年,刘庆元在大南坡考察“竹林七贤” 摄影:左靖

刘庆元创作的大南坡当地“竹林七贤” 木刻作品
摄影:朱锐


因此,为了考虑自然节气的流转以及持续性的课程安排,整个计划分为四个季节进行。希望以“南坡的日常”为线索,通过在地可实现的场地和多样的材料,激发孩子们对图像与文学的兴趣,同时引导孩子们更加细心地面对自己家乡的日常生活和村庄变化。

作为四季美术课的主要执行人,在设计具体课程时,亚兰回忆起自己小时候的美术课,大多是在教室里进行,创作往往受限于一张A4纸的大小,所以她希望,在接下来的教学中,能够给孩子们提供更广阔的创作空间和更多的材料选择。

所以2021年春天的第一堂课美术课,亚兰和当时的同伴选择用“画影子”的方式,将创作范围扩展至整个校园的地面,并使用当地常见烧火的木碳作为画笔,让孩子们自由寻找各自想要描绘的地面和墙面,两人为一组在阳光下照着对方的影子,然后迅速用手中的炭条或者画笔将其捕捉,并加入自己的想象描绘出表情与五官。

小朋友正在画影子 摄影:宇航

被画完后的操场 摄影:宇航

在一定的范围内给孩子们提供更大的创作自由,是亚兰很看重的事情,她常说,“大家不需要做的都和我一样,你们可以做属于你自己独一无二的。”她认为,在生活中,许多事情都不是确定的,绘画也是如此,没有一个标准的范式。

曾经在隔壁村上小学的子辰说,“之前我的美术老师常常是提供一幅图,然后要求我们模仿,画得像就分数高。但是亚兰老师不一样,她不说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也不告诉我们一定要怎么做。”

村子里由孩子们创作的壁画  摄影:任三克

亚兰觉得,“绘画在某种程度上是没法教的,绘画应该是孩子们天性的流露”,规定会束缚住孩子们的创造力。她记得,以前村里有个小朋友画画非常大胆自信,笔法流畅自然。但上过培训班后,画画时包袱开始变得很重,“他一直担心自己画得像不像,用小笔一点一点地勾勒轮廓,画了又擦掉,慢慢对画画的兴趣也变得越来越弱”。

她理解,“这是无法避免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就是会被归顺,行为模式渐渐像成人”,但是这也让她反思,“或许不仅在我们的工作中,在其他课程和家庭中,都需要保护孩子的天真和想象力,因为小时候那种轻松天真的表达方式很容易消失。所以更为重要的是引导他们去观察和感受,让孩子们回归到最本真的状态,这样他们往往会给出很多惊喜。”

春季大南坡山色 摄影:三金

又一个春天来临时,亚兰带大家一起去寻觅花朵的踪迹,去到老槐树下、野菊花地里、梨花树旁……小朋友们或坐在石墩上,或单膝跪在桃树下,又或者窝在青草间,认真观察着花朵的形状、颜色、气味,然后用画笔和春天对话。

春天,去桃花树林写生 摄影:三金

周末,去更遥远的山里看羊

孩子们第一次做木刻

放学后小朋友来找亚兰练习木刻 摄影:亚兰








亚兰老师?亚兰!




孩子们带亚兰去村里找大南坡的209  摄影:亚兰
209是大南坡抗日时期发电报的地方

原本计划每个季节上一个月课程的亚兰,有的时候会待上两个月。她喜欢这里,觉得这座北方村庄里的人们都太外向热情了,“他们有一种天分,一种善良淳朴的天分”,她常常强调,在大南坡的美育工作能做得如此顺利,完全得益于各位村民的帮助和包容,让她感觉到自己被这个地方接纳。


大南坡村民 摄影:任三克

有一次,由于天气原因,原本的课程改为在布上画出自己心中的全家福。有一些孩子很快画出自家房子、院子、麦地、大树和家人……看到这些作品,亚兰想,为什么不将它们缝在每家每户都在用的门帘上呢?于是她找到了村子里的郝凤兰阿姨,请她帮忙制作“大门帘”,阿姨没做过这样的门帘,但她感到很新奇,阿姨和亚兰一起讨论门帘的拼接方式。门帘做好,小朋友的家人也都开心地换上,最后这个大门帘也变成了大南坡村的村民们集体生活场景的一个写照与缩影。



孩子们在画大门帘


被挂在村民家的大门帘 摄影:宇航  


后来,亚兰决定做一块更大的“布”,一块可以让大家共同穿在身上的“游戏布”,穿上它之后大家就变成一只巨大的充满勇气的“蝴蝶”。原本她担心村民会觉得这样的行为很怪异,但当孩子们穿着它在村里自由自在地奔跑和游走时,村民里的长辈们不仅没有任何反对意见,反而开心地加入进来,和孩子们玩得不亦乐乎。


村民奶奶缝“蝴蝶布”

超级大“蝴蝶布”制作中


孩子们穿着“蝴蝶布”在村里穿行和玩耍 摄影:宇航 

如果在村子里闲逛,会惊喜地发现一整面墙壁上布满了孩子们的创作作品。这种创作之所以能够在这里发生,要感谢房主奶奶的慷慨允许。她或许不理解什么是“美育”,也不知道孩子们将在她家的墙上绘制什么,但自己女儿和孙子告诉她,这是件有意义的事情,所以她丝毫不会干涉孩子们的创作内容,相反,奶奶总是不吝夸奖他们“画得很好”,甚至说,“房子正面的那面墙,也留给你们画!”

孩子们在北方村庄的水泥墙壁上涂鸦 摄影:任三克


这种帮助和关照也体现在生活的点滴之中。有一年的冬天,亚兰独自驻村,由于天气寒冷,且没有足够的烹饪条件,她去小卖部买了泡面储备着。在路上刚好碰到了牛奶奶,年迈的牛奶奶特意摸着黑打着手电来邀请亚兰到家里吃饭。类似的关心在其他村民身上也有体现,小景阿姨隔三差五就会送来自己包的饺子,王艺可小朋友的父母每次开车到镇上都会热情地邀请亚兰一起。

这也是四季美术课能够与孩子们的生活进而与整个村落紧密相连的原因,过去的三年里,她的日常不仅仅是教学,更是与大南坡村的孩子、村民们共同度过了许多时光。走在路上,她几乎能叫出村里每一户老人和小孩的名字,对每一个孩子的喜好都有所了解。有的时候她睡不着,会大清早自己一个人在村子里转悠,去东小庄看看麦子长得怎么样了,去看看村民们早上通常会做些什么。

2023年南坡秋兴美育单元 海报设计:马仕睿

在驻村日记中,亚兰写道,她只要一走到大街上,必定会有阿姨叔叔问她“悠呢?”(大南坡方言里转悠、散步的意思),也必定会有一些孩子从石头缝里、核桃树后面、毛毛虫的滑梯里窜出来,截住她,带她去玩。

孩子们在大南坡村闲逛 摄影:李佳祺

这些亲身经历让她能够更为贴近孩子们的生活,理解他们的文化、习惯和渴望,同时也在消解传统而对立的“师生关系”范式。年龄最小的“臭屁”从幼儿园开始就跟着家里的哥哥一起上亚兰的美术课,他不喊老师,总是直接喊“亚兰”,哥哥每次都在旁边纠正,要叫“亚兰姐、亚兰老师”,他不听,下次还是一样叫“亚兰”。亚兰也很喜欢大家这样叫她,她不想当老师,想和他们是一种平等的关系,是他们的好朋友。

还在上幼儿园时,”臭屁“常常主动分享他的画
摄影:亚兰

做完纸窑的那天,博洋小朋友提议,大家下午一起去找“黑洞”。于是午饭后,亚兰带着大家组成了“探险小队”。沿着山路向前走,爬过一个又一个覆满白雪的小土坡,孩子们在前面跑得很快,不时地回头招呼亚兰跟上脚步。一直走到一个曲径深幽处,一个深邃的洞口终于出现在眼前。几个男生打前阵,年纪最小的妹妹跟在队尾,大家充满期待地进去一探究竟。


孩子们兴奋地在“黑洞”外(左)
孩子们在村里的古井通道里(右)
摄影:任三克   

“啊,里面竟然什么都没有!”博洋略显失望,“亚兰,我还知道一个地方,我们再去那儿看看吧!”话音刚落,他的身影就已经跑出两米开外了……

回程时,天色已经渐渐暗去,不想回家的小孩子提议,回小院一起玩大家喜欢的狼人杀。于是伴着夕阳余晖,大家围坐在纸窑周围烤火,一起“天黑请闭眼”……


在烧尽的纸窑火堆旁,孩子们做“狼人杀”的游戏 
摄影:任三克

也是这种相处模式让亚兰更深入地了解和发现了每个孩子的特点和兴趣。她说,“比如博洋非常喜欢绘画水母等一系列的海洋生物,而康雨彤则钟爱绘制各种各样的毛毛虫。孩子们关注的点、画线条、用笔、涂色的方式都不一样”因此,在教学时,她努力保护着孩子们的创作热情,以他们的兴趣为基础,进行巧妙的引导和教育。

康雨彤喜欢画村里的儿童游乐设施毛毛虫 摄影:任三克








育人、育心

博洋在自己的涂鸦墙前面 摄影:李佳祺


这是博洋跟着亚兰一起上课的第三年,最开始他不信任亚兰这个“陌生人”,“不知道她是来做什么的”。他说自己不喜欢画画,但其实几乎堂堂课都能见到他的身影,原因很简单,“觉得亚兰不太一样,不像是学校里的老师那么严厉,跟着她玩儿还挺开心的”。

博洋的父亲常在外面跑车,他和姐姐、妹妹一同跟着奶奶爷爷生活。在大南坡,很多孩子都如同博洋一样,缺少父母的陪伴与关心。亚兰曾经做过粗略的统计,大南坡的儿童,父母离异的孩子占10%,留守儿童占50%,父母在身边的是40%,大部分家庭都有两个或者以上的孩子。

在亚兰每次驻村的院子侧面的墙壁上,有一个不锈钢牌子写着:“庇护所”。庇护所(THE SHELTER)由左靖、梁井宇与彭嫣菡共同创立于2020年春,是扎根于中国城乡之间的文化生产之所。它旨在创造一个灵活的沉思、共存与行动的共同体,通过跨领域的研究与协作,将艺术、设计、建筑、文学与出版等活动连结起来。


不知道谁刻下的“庇护所” 摄影:李佳祺

它们却恰如亚兰未来的愿景——在未来,她希望能够开展更多“陪伴式”的教育,让教育回归到对每个孩子个体需求的关注,强调与孩子们的深层次连接和共同成长,而这个大南坡的“庇护所”院子,也正在成为村里面孩子学习和玩耍的一个安全的场地。

如今,美育课程不做强制性参加地要求,没有具体地时长限制。亚兰希望,四季美术课可以为孩子们在现有的生活中提供多一种选项,他们可以选择在家里玩手机或看电视,也可以选择出来与大家一起参与各种活动。而这种自由度和开放度,也可以让更多的小朋友和家长参与进来。很多即便已经到县上上初中的孩子,和隔壁村的孩子,都会来到大南坡村过周末,跑来和亚兰一起做活动,亚兰笑称,“我们生活的小院庇护所可能逐渐变成了托管班。”


春季夜晚,在广场游戏 摄影:宇航


在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和心里学家杜威看来,无论是正式教育还是非正式教育,实际上都在进行经验的改造,而改造经验必须与生活紧密结合,且能促进个人生长。事实上,2022年10月之后,大南坡村因为诸多不确定与其他一些现实困境,其后续相关建筑改造的等计划的展开都受到阻滞,之前开设的咖啡馆、餐厅也因为疫情的影响而暂停营业,很多一同做乡建的小伙伴都就此离开了。亚兰在完成当年的课程离开后,也有村民在心里嘀咕,“亚兰还会回来吗,如果亚兰也走了,这里的乡建应该也就此为止了”。

现阶段左靖工作室和北京当代艺术基金会还是希望将大南坡项目以可持续的方式进行下去,左靖老师会在没有得到外界支持的情况下默默给予大南坡坏梆剧社以各种支持,对亚兰而言,大南坡无论未来如何走,都已经是她心里不再离开的地方,因为在大南坡和这些孩子们已经成为会交往一生的好朋友,在这里她收获了和三金的爱情,也收获了许多新的“家人”。而亚兰的坚持也离不开导师刘庆元的关心和鼓励,刘庆元曾说,“我们不过是墙上的一块砖,树上的一片叶子,河里的石头,时间才是考量彼此的文本。”


小河与小朋友们在第二届秋兴音乐会现场 摄影:王艺达

2022年8月,亚兰完成了研究生学业,成为左靖工作室里的成员,毅然选择全职从事乡村儿童美育工作,开始跟随左靖工作室做更多的项目调研和筹备工作。她不确定,大南坡的经验是否可以复刻到更多的乡村中,但她坚信,乡村美育是整个乡建项目中投入成本较低,但却又十分重要的一环。就像大南坡的美育课程不仅激发了在地儿童主动去感知、理解美的存在,并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也成为美的传播者,在日常生活中将对美的理解渗透给其他村民,从而逐渐影响整个社区的美学氛围。

左靖也曾这样总结,“独具个性和魅力的乡土文化,包括自然地理、人文精神和民俗风物才是一个乡村最值得珍视的绝对价值,建立于其上的乡村儿童美育才是我们最在意的慢工出细活的任务之一。”








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2022年,小朋友们在方所书店创作 摄影:戴铭泽

作为一个公益基金会(BCAF)、文化机构(左靖工作室)主导的美育计划,大南坡美育不仅专注于美育的“在地性”,更致力于将其融入更广泛的社会体系之中,让美育通过多种路径和外界产生关联。

村里的方所书店中有一处白盒子空间,亚兰多次带着孩子们在这里布展,从无到有地打造一个展览厅,这个过程不仅可以让孩子们感受到作品在一个新的、陌生的空间中呈现的独特体验,还可以让每一位“悠”到大南坡的外来者都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个村庄、认识这群小朋友,以及理解美育实践对乡村儿童所带来的积极而正面的影响。


2023年,小朋友们在方所书店布展 摄影:三金



为了将美育的意义传递给更广泛的受众,让更多的人了解乡村和儿童美育实践的重要性,北京当代艺术基会和左靖工作室不仅会在当地帮助亚兰和孩子们办展览,还将孩子们的作品带到成都麓湖A4美术馆、重庆原美术馆、北京世纪坛等场所进行巡回展览,将美育之美分享给更多人。

2023年大南坡美育计划在中华世纪坛展出

由于大南坡小学的孩子们,在暑期结束之后离开熟悉的村庄,去往乡镇、县城,甚至是更远的城市完成接下来的学业。所以为了给孩子们留下一次难忘、有意义的暑期回忆,北京当代艺术基金会联合北京师范大学未来设计种子基金、A4美术馆、白夜花神诗空间特别策划“毕业一起去旅行”——艺术文化之旅,于去年8月启程,带领孩子们前往白夜花神诗空间、A4美术馆、“荒野之国”、金沙遗址博物馆等文化艺术场所。在这次旅行中,孩子们不仅能够与策展人、诗人、艺术家等共创导师互动,还参与了许多充满启发性和艺术性的工作坊。


A4美术馆iSTART发起人李杰带领孩子们参观A4儿童馆
摄影:李思颖


来自成都青少年宫的精英老师阿曼对这群孩子有很高的评价,“我以前接触过的乡村孩子,大部分孩子有羞涩、慢热、拘谨的特点。然而,初次跟大南坡的孩子接触,几乎感觉不到这群孩子有来自乡村的局促,相反身上有种松弛感,让我觉得惊讶!无论自己的创意是精彩还是平淡,都大方自信地表达出来。短短的3个小时,9个孩子竟完成了一个完整的绘本,这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后来才得知大南坡的孩子长期受艺术项目的支持,或许这正是艺术对乡村儿童的改变,他们是幸运的!”








撰文:加一
摄影:任三克、李佳祺、三金、宇航等
编辑:周志轶
编辑助理:张雅淇





2 0 2 4 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