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可持续设计再次漂洋过海,落脚神秘北非 | BCAF发起




6月5日,即世界环境日当天,由北京当代艺术基金会和拉巴特中国文化中心共同举办的《中国可持续设计》巡展摩洛哥站在丹吉尔文化艺术宫开幕。展览通过介绍近五年间来自中国10个省份和自治区的26个优秀项目和81件展品,讲述新一代可持续设计者与领军机构如何将东方美学融入日常生活和社区共建的故事。


#01


跨文化相遇,设计对话

这是《中国可持续设计》巡展自2023年10月在联合国总部展出以来首次登陆非洲大陆,将在丹吉尔文化艺术宫展出至6月30日,并将于7月4日至31日在拉巴特中国文化中心亮相。该展览曾在德国柏林、西班牙马德里进行欧洲巡展,2025年5月-2026年4月举办深圳特展。

▲ 中国驻摩洛哥大使李昌林在开幕式致辞,图片来源:拉巴特中国文化中心

此次《中国可持续设计》巡展摩洛哥站由拉巴特中国文化中心执行主任胡娅丽主持展览开幕式,中国驻摩洛哥大使李昌林及夫人陈荟伊、丹吉尔文化艺术宫主任艾玛赫朱尔、北京当代艺术基金会理事长崔峤、丹吉尔孔子学院中方院长朱利勇以及当地文化艺术机构、高校和中资企业代表等逾60人出席开幕式。


▲ 北京当代艺术基金会理事长崔峤介绍展览并带领嘉宾观展,图片来源:拉巴特中国文化中心

崔理事长为现场嘉宾介绍展览理念和巡展历程,她表示,社会创新与可持续未来是全人类共同理想,期待展览通过中国青年创意视角,为当地友人带来积极能量,以促中摩两国文化交流互鉴。

展览受到中外媒体的广泛关注,李昌林大使在开幕式现场接受了摩洛哥国家电视台采访。向世界弘扬中华美食文化的湖南卫视热门节目《中餐厅》在摩洛哥丹吉尔拍摄期间,也前往丹吉尔文化艺术宫拍摄了巡展现场。


#02


可持续设计,天人合一



▲ 《中国可持续设计》巡展摩洛哥站展品介绍,图片来源:北京当代艺术基金会

本次展览集中展出了来自中国10个省(区、市)的26个优秀项目与81件设计作品,参展者包括活跃于公益机构、高校、企业、社交平台的青年设计者、独立艺术家和策展人,内容涵盖乡村振兴、生态共创、再生材料、自然疗愈、文化多样性等主题。


▲ 《中国可持续设计》巡展摩洛哥站展览现场,图片来源:拉巴特中国文化中心

参展作品通过东方“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结合社区营造与社会创新,呈现出未来城市生活的多元可能,深入展示青年力量在可持续设计中的创新实践,不仅回应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也反映出中国新一代创作者对于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深刻思考,为全球绿色未来注入更多文化共识与创意动力。

▲ 《RecyCool 瓶盖吉他》刘潶泗,图片来源:拉巴特中国文化中心

这把由瓶盖做成的吉他在展览现场获得了大量关注,设计师刘潶泗用200个来自可口可乐旗下不同饮料的瓶盖,制作了一把环保吉他。瓶盖被封装在树脂中,灵感来源于自然界中琥珀的形成过程。这件作品《RecyCool 瓶盖吉他》也在2021年获得了由可口可乐中国、MUJI無印良品中国、北京当代艺术基金会联合发起的“不瓶凡”再生材料设计征集活动的特别奖。

▲ 来自青海帕卓巴合作社的手工羊毛产品展出中,图片来源:拉巴特中国文化中心

展览现场也有不少来自东方匠人的手工艺品被摩洛哥观众喜爱。来自海拔4600米的游牧品牌帕卓巴游牧人合作社用天然羊毛手工制作挎包、靠垫等手工艺品,牧人们依靠自己的双手走上了游牧社区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图案设计的灵感来自高原上生活的雪豹、棕熊、藏羚羊、牦牛或高原的自然风光,每一件手工艺产品的背后都蕴藏着一个关于自然保护的故事。



▲ 白族扎染和白族文化传播的代表性品牌“蓝续”带来的手工艺产品,图片来源:拉巴特中国文化中心

白族扎染和白族文化传播的代表性品牌“蓝续”让白族扎染这门云南大理极具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现代时尚设计进行了美妙的融合,让非遗手工艺自然地走入日常生活中。这也是BCAF x 小红书公益“非遗上新”专项基金公益扶持的一部分,让好的非遗成功出海展览,从云南少数民族匠人的手中来到远在非洲大陆的观众手中。

▲ BCAF-东边绿洲专项基金共益盒子,图片来源:拉巴特中国文化中心

云南香格里拉塔城中心学校的孩子们创作的画,也通过BCAF-东边绿洲专项基金共益盒子,飞跃万里来到非洲大陆,高原与城市,故乡与世界,通过纯真的艺术连接在一起。

每一件展品都诉说着当代青年人的创造力与可持续未来的结合,《中国可持续设计》巡展正在不断为全球文化理解与合作开启新的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