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rlin Quarterly》:探寻世界的多样性 | MAGMANIA-全球独立杂志


和众多生活方式型杂志不同,来自柏林的《Berlin Quarterly》有着一点老牌的文学杂志或报纸那种对精神世界的追求,比如融合了长篇报道、诗歌、小说、散文,有点怀旧,甚至反消费主义;同时,它又相当地入世,关注着世界与人类的现在进行时,有着当代化的视觉呈现。

这种一体两面造就了这本杂志的特别之处——老派的克制感与新型杂志的创新,传统的慢思维与现代的快节奏生活……正如同柏林这个城市所拥有的多样性那样,这本产于柏林的杂志很好地承袭了这座城市的精神风格。


▲《Berlin Quarterly》往期封面。



#01
新柏林人


2013年,有着地产工作背景的James Guerin与来自米兰的编辑Cesare Alemanni共同创立了《Berlin Quarterly》,并将杂志定位于“欧洲文化评论”。两位男士本身都非德国人,却因缘巧合地都在柏林居住,成为了新柏林人。James Guerin的职业是土木工程师,自1994年在柏林居住。他曾经为一个国际化的公司工作,并在世界各地出差,包括欧洲、印度、中东、非洲及中国,因而接触到非常多样化的人群及文化。2006年,他在柏林成立了一个房地产发展公司,主要开发建筑项目,开始从商业及文化的角度参与到柏林这个城市的各个方面。同时,他也创造了一个平台,促进艺术干预及艺术家与建筑师之间的合作。

Cesare Alemanni则在2012年搬到了柏林居住,他因给米兰杂志《Studio》撰写关于柏林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变迁的文章,而结识了James Guerin。两位同样对文学抱有不灭热情的男士,共同筹划并出版了《Berlin Quarterly》杂志。Cesare后来搬去了意大利,成为了杂志的记者。出版人James Guerin则增任主编,继续带领团队制作及出版杂志。在James眼中,不论做书做杂志还是做建筑,都是可以存世百年的载体。做媒体与做建筑,似乎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世界,但对于他来说,做事情的过程却是相近的——“我有种自然的欲望,想要去构思、设计、规划,然后去生产一个产品。”


▲《Berlin Quarterly》最新的第13期,长篇报道的内容是关于“身体质量指数”,作者Emmeline Clein从历史角度溯源,研究了这一概念在种族及科学上的误导性,联系到流行文化中的人物以及文化,如何构成了“肥胖流行”。另外,这期杂志也带领读者从多个角度见证“危机”,包括印度德里的封锁等。


#02
全球化下的演变


创刊至今,《Berlin Quarterly》已发行了13期杂志,并推出了付费电子版。杂志每期以主题化的方式进行:一是以城市及区域地理为线索,对贝尔格莱德、贝鲁特、刚果金沙萨等城市及波兰、叙利亚等国家,进行深入的、长篇幅的观察报道,呈现经历着各种变化的区域;另一条线索则是就“科学与未来”、“人性”等大主题进行延展探讨。不论制作什么内容,《Berlin Quarterly》多以文化角度来观察城市与人类生活的演变、种族乃至文化的冲突与融合等,呈现全球化之下,一个不断变化多端的多样世界,杂志从这点来说,可谓是非常具有人文关怀。正如《Berlin Quarterly》在创刊时所言,“用杂志去梳理过去,分析当下,并为未来的挑战做准备。”

在《Berlin Quarterly》创刊几年后,我联系了杂志创办人兼主编James Guerin进行访谈。




▲第5期特别报道,聚焦在西班牙和葡萄牙边界处的葡萄牙吉普赛人社区。Cigano是葡萄牙语里对于吉普赛和罗姆人的称呼,他们以游牧的方式生活。杂志设有文学编辑的职位,每期挑选小说、诗歌等。新期节选了Steven Arnerich的小说《Bullet proof》、女性作家Joanna Walsh的小说《Two Stories》等。视觉部分,刊登了摄影师Monia Lippi持续拍摄的项目“在36000英尺”,呈现了美国西南地区的沙漠地景。


#03
《Berlin Quarterly》杂志创办人/主编 James Guerin



▲摄影:Ruthe Zuntz

爱米:在创刊《BerlinQuarterly》之前,哪些杂志对你的影响比较大?

J:我在爱尔兰长大,那时候还是前因特网的年代。我的第一本漫画书——科幻题材的《2000AD》以及后来的各种杂志及书籍成为了我认识世界的信息源。美国的《国家地理》及《生活》杂志引领了我对于摄影及报告文学的关注。我不仅仅读这些杂志,还开始了杂志收藏。当我渐渐长大,我更爱阅读小说,英文的文学季刊《巴黎评论》及《格兰塔》杂志给了我很多的灵感。我希望能在这个时代,巩固柏林的创意能量,就像《巴黎评论》在50年代所营造的影响那样。

爱米:为什么要做一本纸质杂志?

J:从2000年开始,因特网掌管了资讯的世界,我们得到资讯的方式也戏剧化地被改变了。互联网对于世界产生的积极影响,让每个人都可以参与到自主出版之中来,引发了创意的扩张。当然,我也可以做一个线上杂志,但我对于纸质媒体有种怀旧情结。我真的相信,人们可以通过手捧着美丽的读物而获得更多愉悦感。作为书籍和杂志的收藏者,我感到一种迫切感,去创造一些东西,让我们的下一代可以找到它、探索它。我自己收藏了1953年到1966年所发行的前50期《巴黎评论》杂志,而1966年正是我出生的那一年。这些杂志仍旧能给我带来灵感。我可以随意地取出自1953年发行的一本杂志,捧在手中,慢慢地阅读它。如果这些杂志只有网络内容,我就不可能这么做了。

爱米:创立《Berlin Quarterly》的初衷及目标是什么?

J:世界飞速变化着,对于很多人来说,有点难以适应。所以,同理心及宽容心变得非常重要。不论人们来自什么样的背景,杂志可以呈现出每个人都有的基本而共同的情感。通过个人故事、摄影、小说以及诗歌等方式,比仅仅告诉人们该相信什么,来得更有效。柏林这个城市就是有着一种精神,可以让所有事物具有可能性。

和纽约、伦敦、巴黎这些人人都想在事业上出人头地的城市不同。在柏林,人们更注重于创造本身。大家希望可以创造些美丽而有意义,并具有可持续性的东西。我希望去巩固这种精神。对于很多人尤其是新柏林人来说,柏林代表的是一种思考的状态而并非仅是一个地方。在柏林,人们可以按他们想要的方式去生活,而不需要面对任何过大的社会压力,也不会像在其他地方一样会容易被人评判。柏林是个多么时髦的地方——关于这样的内容,人们已经厌倦阅读了。所以,我希望带着柏林所特有的思考方式以及洞察力,往外而非往内,撇除偏见地,去观察世界。

爱米:将新闻报道、文学以及视觉文化这些主要类别,同时放置在一本杂志中,和你个人的爱好有关还是从杂志业的角度来定位的?

J:是的。这和我对长篇幅报道、摄影、小说及诗歌的个人兴趣有关。对于我来说,重要的是通过撷取文化印象来观察一个地方,而不是直接的叙述。同一个议题,用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比较好,读者们自会得出他们的观点。

爱米:为什么杂志注重新闻及深度的报道?这是在当今比较缺失的传统手法。人们越来越倾向于阅读甚至观看短资讯。

J:我深刻感受到,互联网缩窄了我们的关注范围,并且很多事物并未得到它们应有的、更为细节化的关注。在纸媒比如《纽约客》杂志,你可以阅读一篇长达25页的新闻报道。这在当代是非常稀缺的。我也希望这么做报道。



▲第1期杂志,关注前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杂志原主创之一、编辑Cesare Alemanni,在那里感受两个塞尔维亚:一个重视斯拉夫传统的保守派,一个亲欧洲的激进派。Cesare Alemanni拜访了社会学家、年轻的时尚博客达人、普通居民,参加当地艺术展览开幕、结识年轻艺术家组织等,以长篇幅的报道,从文化、艺术、经济和政治层面来剖析南斯拉夫的现在与外来。


爱米:在最初出版的五期杂志中,哪些内容对你个人也有深远影响?

J:对于我来说,最令人愉悦并且有着深刻体会的是制作贝鲁特(黎巴嫩首都)这期。在我早期的商业生涯中,我有时候需要去贝鲁特工作,我开始慢慢喜欢上了这个城市。在制作贝鲁特的特辑时,我希望向世界呈现贝鲁特的多样化以及它的趣味性,而不是被内战及各种争斗而摧残的、单一维度的地方。在那里,你感受到自己是真的活着的。就像柏林一样,随时充满着变化。我认为,约一些记者去到贝鲁特,从外界的角度去报道它,这并非合适的方式,我们需要一个“本地观察者”,去挑选艺术家及作者来构成内容。我在柏林认识了Ibrahim Nehme,他在贝鲁特制作了一本很棒的杂志《Outpost》。我邀请他作为我们的客席编辑,来制作贝鲁特特辑。他真的很了解他的城市以及其中的微妙差异。当我们把这些内容整合起来时,我们感到非常满意,杂志发刊后的反响也很不错。

爱米:相对众多以消费或生活方式为主的独立出版杂志,《Berlin Quarterly》在内容定位上要严肃不少。你在创立杂志时,有考虑过市场定位策略吗?

J:说实话,在做第一期时,我们并未考虑市场策略或目标读者。我们只是想要尽自己能力,制作出最好的、我们自己也喜欢的内容,并以美丽的方式来发布。如果真要说有策略的话,那就是做自己喜欢的内容,然后看看世界对它如何反应。我们尝试的结果非常乐观,杂志的读者群在持续扩张。我希望在未来能获得更多的订阅读者,并且在一些国家找到更多的读者,比如中国。如今我们每期印制4000本。这虽然对于全球发行的杂志来说,是个小数目,但对于一个小型的独立出版社来说,已是佳绩。



▲ 第12期杂志,特别报道的作者Peter Frederick Matthews前往了德国的吕根岛,探索当地巨大的建筑群普洛拉。这里曾是纳粹德国在30年代开发的大型旅游度假地。


撰文:爱米
图:《Berlin Quarterly》杂志
网站:berlinquarterly.com

作者简介
爱米,「Be Water Journal水象」年刊创办人及编辑、资深杂志人、小众杂志评荐者。自2004年开始,为众多杂志媒体撰写杂志评论专栏,介绍近百本国内外创意文化类小众杂志。
2 2 2 0 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