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技术并不会消减传统乐器的文化意义 | 专访《卡戎(Charon)》创作者


Orginal Music Festival
少城之声·独立原生音乐季

针对科技加持下的传统乐器表演,未来可能会有两种方向:一方面可以针对乐器本身进行改造;另一方面保留原始乐器的基本特点,在客观环境下利用科技对其进行新的诠释,也同样可以赋予传统文化以新的生命力。

——赵艺璇
《卡戎(Charon)》创作者之一

导语


人工智能的发展不断地为我们刷新人类以及人类的外部世界在存在、意识、智慧、理性、生命、身份和身体等理念上的全新理解,它也为艺术创作开辟了崭新的空间和领域。BCAF荣幸地采访到“2021少城之声·独立原生音乐季”人工智能类最佳作品《卡戎(Charon)》的两位创作者樊嘉琳和赵艺璇,听她们分享关于这件作品的创作经历和对“人工智能进入艺术创作”的理解与思考。

在纯粹的演奏空间中,古筝和小提琴的音色互相交织、对抗、角力。听众的心绪也随着声音效果的变化而起伏。

这件由樊嘉琳和赵艺璇创作的作品名为《卡戎(Charon)》,有趣的是,这个极具隐喻色彩的名字正是来自于名为“卡戎”的天体。

在过去,科学家们一致认为,卡戎只是冥王星的一颗卫星,但是随着观测精度的提升,科学家们发现,卡戎和冥王星极有可能是一个双矮行星系统,卡戎是冥王星的伴星。这样的关系,让卡戎和冥王星在彼此潮汐锁定的状态下,两者会经历一段从不同的轨道、不同的旋转速度转变为同步旋转频率的周期。



上图:冥王星与卡戎,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下图:《卡戎(Charon)》视频截图,图片来源:《卡戎(Charon)》

天体之间受到潮汐力作用张弛有度的关系,在《卡戎(Charon)》这件作品中,通过旅英古筝演奏家吴梦梦和英国小提琴演奏家Anna Cashell的演奏进行了呈现。在演奏过程中,人工智能的加入,增强了中西方乐器的表现张力,让星体之间从斗争到融合的隐喻,灵动跃于听者的脑海之中。

01 用乐器的“对话”隐喻星体关系


《卡戎(Charon)》创作的初始想法是希望在创作中能结合中西方乐器的音色进行艺术呈现。赵艺璇说:“古筝和小提琴无论是在演奏技法还是表演形式方面都非常不同,我们尽可能地尝试让两件乐器达到一种平衡,或者说呈现出一种相互拉扯的状态,因此才诞生了作品的主题——《卡戎(Charon)》。”




这种乐器之间的互相角力和拉扯,正好契合了冥王星和卡戎之间的关系。“我们知道,卫星一般会被其所环绕的更大天体的潮汐锁定,但是冥王星和卡戎不一样,它们由于物理性质和质量的关系,各自都会被对方的潮汐锁定,因此形成了他们互相抗衡的关系。”


新视野号在冥王星周围,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作品创作中,中西方乐器的奏是由旅英古筝演奏家吴梦梦和英国小提琴演奏家Anna Cashell在英国完成的。中西方乐器在同一件作品中融合的创作尝试并不少见,而《卡戎(Charon)》这件作品的特别之处有两点:一是中西方两种乐器之间的力量关系不仅只有一种形式,赵艺璇介绍:“有时两者互为补充,共同形成一个完整的节奏或旋律;有时两者仿佛在对抗,试图通过各自的力量压倒另一方,形成一种张力。”


《卡戎(Charon)》视频截图,图片来源:《卡戎(Charon)》视频

二是来自科技的加持。作品中古筝可以使用手势扩展原声的电子效果,而小提琴可以利用原声控制采样运动,这些科技元素在不同段落,以不同程度来增强两种乐器的对比或加速两者的融合。

02 用科技呈现乐器多层次的融合与对比


与新乐器不同的是,在《卡戎(Charon)》的作品创作中,两位创作者希望让人工智能技术成为呈现演奏效果的重要推动力,而非创造一种全新的乐器形式——在尽可能地保留真实乐器的演奏成分的基础上,通过人工智能美化或加强乐器的表现力。

“中西方乐器的融合其实只依靠传统演奏就可以达到很好的效果,但在《卡戎(Charon)戎》中,我们更多是想通过科技的这一链接点呈现多层次的融合与对比,而不只是停留在两件乐器的音色层面。” 赵艺璇介绍,“比如,我们希望在演奏过程中尽可能地表现古筝的韵味,因此我们使用机器学习增加了古筝的手势,从而让音乐情绪的表达变得丰富,但手势设计的前提是要符合此时演奏的声音形态。”


《卡戎(Charon)》古筝演奏练习场景,图片来源:赵艺璇

以古筝演奏部分为例,《卡戎(Charon)》另一位创作者樊嘉琳详细介绍了人工智能进行机器学习的过程。“为了让机器能识别古筝演员演奏过程中出现的勾弦、拍弦等动作,我们将一个关于图

形机器学习的AI程序进行改造,将其用于分析的Myo mapper传感器用于提取古筝演奏者手臂的空间位置、加速度、转动角度、肌肉电信号强度等多维度的动作数据特征,从而识别勾弦、拍弦的动作。”


《卡戎(Charon)》古筝演奏,吴梦梦,图片来源:《卡戎(Charon)》视频截图

为了让演奏者更好地沉浸在演奏中,在《卡戎(Charon)》的设计过程中,乐谱的创作和交互设计几乎是同时展开的。为了方便演奏,有些交互设计是分模块进行的,因此依据模块的类型和特点构成了初步的框架。科技模块框架和乐谱的脉络框架两者并行,不断进行互相影响,从而互相调整。

“乐器自身演奏技法作为触发方式,让演奏家无需分心做特定的动作指令。同时,配合电脑技术实现精准对位,这不仅让音乐进行得更加流畅,也让演奏家更能沉浸在演奏之中,充分表达其音乐张力。”

03 数字技术不会消减传统乐器的文化意义


在《卡戎(Charon)》这件作品中,人工智能不仅保留了古筝和小提琴原本的音色魅力,而且增强了两件乐器的表现力和艺术效果,这似乎也为“数字技术与传统文化的关系”的议题提供了一种方向和思路。

赵艺璇以《卡戎(Charon)》最终的呈现效果为例,她解释道,相比传统乐器“对话”的单一声音层次,科技的加入明显增加了更多声音层次。“多个声音层次中有的是明显的互控成分,有的是潜在的互相影响成分,比如电子采样和古筝,其实两者并没有直接的设计关系,但由于小提琴和古筝的对位关系,延伸出来了另一层交互关系。这些我觉得都是传统乐器本身不能达到的,我都归于(技术)对音乐表现力的提升。”


《卡戎(Charon)》现场排练图,图片来源:赵艺璇

但是从另一方面,她也客观地分享了很多演奏家们对于技术介入创作的思考:“我也曾问过一些演奏家的意见,他们对数字乐器的表现力一半持赞同,一半持反对意见,甚至有些演奏家比较排斥演奏数字乐器,(他们)认为缺失了传统乐器本身所具有的传统文化意义。从这些观点出发,我觉得,针对科技加持下的传统乐器表演的未来,可能有两种方向:一方面可以针对乐器本身进行改造;另一方面保留原始乐器的基本特点,在客观环境下利用科技对其进行新的诠释,也同样可以赋予传统文化以新的生命力。”

04 寄语



更多“2021少城之声·独立原生音乐季”精彩作品,请点击图片获取


“2021少城之声·独立原生音乐季”作品征集在新年伊始圆满结束,但是优秀作品的热度仍在持续发酵。成都少城视井文创产业园,作为“2021少城之声·独立原生音乐季”的主场,将陆续呈现本届优秀作品展演。作为“2021少城之声·独立原生音乐季”人工智能类最佳作品《卡戎(Charon)》的两位创作者樊嘉琳和赵艺璇,她们也分享对了对于“少城之声·独立原生音乐季”的感受与期待。

赵艺璇:“‘2021少城之声·独立原声音乐季’包含了众多不同作品类型的征集,体现了多元文化的碰撞,希望(音乐季)之后能继续挖掘‘数字技术+原创音乐’的其它形式,发掘更多的优质作品,为该领域的创作者和表演者提供更多的展示平台和机会。

樊嘉琳:“许多作品可能要在现场展示才能更好地体现出其特色与震撼力,我很期待‘少城之声·独立原声音乐季’在下一届能提供更多展示平台,让更多的观众能沉浸地欣赏各个作品;我也期盼和指导老师、参赛者们有更多的交流机会,在‘少城之声·独立原声音乐季’的组织下,共创新的作品。”


采访/ 徐沛、郑菁菁
文/ 徐沛

关于创作者

赵艺璇


青年作曲家,中国音乐家协会电子音乐学会会员、中央音乐学院博士后、英国皇家伯明翰音乐学院访问研究员。

研究领域主要为电子音乐、交互音乐创作与表演以及音乐人工智能。主要以艺术创作为中心探讨数字音频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在音乐创作中的应用与实践,同时致力于与演奏家合作探索更智能的科技演奏环境。

创作领域主要集中于电子音乐、交互音乐、交互声音设计、当代音乐、新媒体/多媒体声音设计等。其创作作品曾多次获得国内外专业奖项,包括北京国际电子音乐作曲比赛一等奖、二等奖;CRA青年录音艺术评比电子音乐组一等奖;中英国际音乐节作曲比赛银奖等。同时,她的作品多次在国内外音乐节以及重要会议上演出,包括法国JIM国际计算机音乐日(JIM)、音乐表达的新界面国际研讨会(NIME)、英国诺丁汉新音乐节(NottNOISE)、英国Deal艺术节、音乐表演中的科技(TiMP)、中英国际音乐节、北京国际电子音乐节、北京青年艺术节、台湾国际电脑音乐与音讯技术研讨会(WOCMAT)等。

樊嘉琳


新媒体艺术家,本硕均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的音乐科技专业,擅长艺术与科技的结合。

在校期间,研究领域主要为交互式电子音乐以及音乐人工智能。通过各类技术手段,为音乐表达赋能,探索更有趣、更多元的交互方式和智能化技术在音乐领域的应用。她的作品曾获韩国K-Design设计奖,也在NIME国际研讨会上展演(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New Interfaces for MusicalExpression)。

毕业后,开始从事新媒体互动装置的相关工作,对于科技与艺术结合所涉及的领域更加广泛,包括体感互动、沉浸式空间体验、AR、VR虚拟现实结合、数字展厅等,并与诸多行业知名企业展开合作。

关于演奏者

吴梦梦


青年古筝演奏家。6岁学习古筝,10岁登台。2002年,进入中国音乐学院附中,师从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副主任、著名古筝演奏家吉炜教授。2008年,以外校第一的优异成绩考入中央音乐学院,继续跟随吉炜教授学习。在校期间,吴梦梦参加了由著名古筝演奏家、教育家李萌教授创作的《千里之行》的首演,以及和马来西亚作曲家赵俊毅共同创作的古筝三重奏《筝之灵》的首演。在2010年第四届中新国际音乐比赛中获得古筝独奏金奖,并在2012年第一届华音杯音乐大赛中获得古筝独奏铜奖、古筝重奏金奖。

自2014年来到伦敦以来,吴梦梦参加了各类音乐节演出,包括曼彻斯特国际音乐节(2015年)、湖区夏季国际音乐节(2016年),并受邀参加伯明翰Flatpack电影节(2017年)、巴黎Journéesd’ Informatique Musicale(2017年),以及在英国国会大厦的多次演出。2019年,吴梦梦发行了她的首张专辑《中国古筝艺术》,其中,作品《粉红莲》被BBC 3播放。同年,她应邀参加了英国前首相特蕾莎·梅(Theresa May)主持的农历新年招待会并进行了表演。2021年,吴梦梦受邀在英国迪尔音乐节举办专场音乐会。同时,她也是第一位受邀在唐宁街10号演出的古筝演奏家。

Anna Cashell


Anna 是 Esposito String quartet 的创始成员,同时也是爱尔兰室内乐团(the Irish Chamber Orchestra)的成员之一。作为演奏家,她曾受邀在伊丽莎白女王音乐厅( the Queen Elizabeth Hall)、威格莫尔音乐厅(Wigmore Hall )和都柏林国家音乐厅( the NationalConcert Hall in Dublin)演出。Anna 曾就读于曼纽因音乐学校(Yehudi Menuhin School)和伦敦皇家音乐学院(RoyalCollege of Music in London)。在学院期间,她获得了众多奖项和荣誉,如米尔斯·威廉姆斯奖学金(the Mills Williams Fellowship)和泰戈尔金奖(TagoreGold Medal)等。除此之外,她还与钢琴家丈夫Simon Watterton一起在世界各地举办过独奏会。



少城国际文创谷

少城国际文创谷是成都市58个产业功能区之一,也是全市唯一居于“天府锦城”之心的文创产业功能区,总规划面积16平方公里,地域涵盖青羊区西御河、少城、草堂、府南、金沙5个街道办事处。富集全市70%文博资源,拥有宽窄巷子、杜甫草堂、文殊坊、人民公园、天府广场、四川科技馆、成都博物馆、金沙遗址博物馆等成都著名文化地标和以国家级文创园区-成都国际非遗创意产业园为代表的12大文创产业园,具有“一区多园、产城一体”的特点。它致力于构建以影视娱乐、文博艺术为主导,以音乐演艺、文博旅游为延伸的“2+2”产业体系,努力建设“国际文博创意创新谷、千年成都文脉彰显地”,不断增强全国重要的文创中心支撑功能。

少城视井文创产业园

国家级音乐创意人才孵化基地、成都四大音乐产业园之一。 位于成都市少城国际文创谷核心起步区青羊区东胜街40号,原四川电视台旧址。少城视井文创产业园是国家级音乐创意人才孵化基地、成都四大音乐产业园之一,也是少城国际文创谷管委会的所在地。园区围绕“影视+音乐”产业的“原创、原生、独立”板块,抓小切口,聚集“微笑曲线”的高净值企业要素,打通园区的音乐影视产业链,打造全生态企业集群,搭建企业协作平台。

北京当代艺术基金会(BCAF)

中国唯一专注于当代人文艺术发展的公募性基金会和文化智库。 BCAF以“发现文化创新,推动艺术公益”为使命,在文化创新、艺术公益和智库研究三大领域展开类型广泛而富有活力的公益项目,让更多人自由平等地分享文化艺术。 BCAF致力于支持具有全球视野的艺术家和创作者,将中国当代文化推介至国际舞台,支持中国新一代的国际文化合作与交流。BCAF已与十数个国家的国际性平台紧密合作,其中包括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卡塞尔文献展、威尼斯双年展、戛纳电影节、洛迦诺电影节、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亚洲协会、亚洲文化协会、帕森斯设计学院、纽约时装周等。BCAF策划组织了多项高规格政府项目,例如中欧/中美/中法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中德文化年、中德青年创新年、“中法文化高峰论坛”、“中国与欧盟在文化遗产、文化与创意产业和当代艺术领域相关方的合作调研报告”、“中欧人文智库峰会”、“中印文化连线”、“中日文化连线”、“亚洲文化节”等。


2 2 2 0 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