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low magazine: 抛弃一切杂志制作者的准则
MAGMANIA-全球独立杂志

2008年,两位在时装杂志《Marie Claire》荷兰版工作数年的编辑Astrid van der Hulst和Irene Smit,意识到需要一些改变,做些新的尝试。她们希望做一本没有太多的时尚、潮流、美容资讯的杂志,更多地关照女性自身及其生活中所发生的事情——与完美主义的斗争、日常生活之物、对生活的期望、工作与生活的平衡等等。于是,他们说服了其所属的出版集团 Sanoma创刊并发行了《Flow》杂志。

和两位杂志创始人之前工作的主流时尚杂志不一样,《Flow》更接近独立杂志的形态——它不仅融合了清新温暖的插画、手艺人及创意女性采访、正向的身心灵文章等内容,更在杂志中加入了信件、纸质DIY手作材料、《Flow Weekly》小别册等各种围绕“纸张”而延伸出来的内容。这种方式打破了一贯杂志由文图组成内容的传统模式,大大拓展了纸质杂志的可能性。

这样一本兼有少女心的外表又有成熟女性所需求的心灵内容的杂志,由荷兰出发,陆续发行了英语国际版、德语版、法语版,并在世界范围内持续进化着。2020年底,因为疫情带来的物流不畅等各方面原因,《Flow》宣告暂停英语国际版的制作和发行,各国读者在杂志的社交媒体上纷纷留言表示惋惜和期盼。之后,Flow也暂停了面向全世界售卖杂志和产品的官方线上店铺。


《Flow》法文版封面。



2022年初所发行的荷兰版《Flow》,附送了一本关于离线生活的小册子以及一份充满慢新闻的报纸。


Flow的网站和instagram等社交平台,有不断更新的资讯,介绍世界各地的插画师、 手作者,符合Flow风格的去处、产品等,Flow还推出了收费版的iPad杂志。



纸质及数码媒体之外,Flow和世界各地的插画师、手作人、连锁店合作,推出了 Flow的众多自有产品,主要围绕Flow所热爱且擅⻓的纸质品类,包括文具、日历、日记本、贴纸、拼图等。自行策划纸质类文具产品以及出版正念相关的书籍,是Flow这个杂志品牌最为重要的延伸。


《Flow》杂志创始人之一
主编Irene Smit专访


《Flow》这样一本看起来十分小众的杂志,究竟是怎样在不够景气的杂志业态中存活并持续经营的?我联系了杂志的主编之一Irene Smit进行了专访。通过和Irene的沟通,从字里行间,我能感受到这位杂志人对于生活、创作及分享的饱满热情。


Irene Smit《Flow》杂志创始人之一、主编

当你在生活中尝试去实践正念时,会发现很多事情变得容易起来。我们希望将这些理念通过杂志传达出来,它是对于当今时代精神及各种问题的一种回答

爱米:杂志创刊初期是怎样的情况?在一个出版集团发行如此小众的杂志,一切顺利吗?

Irene:在创刊的最初,我们必须努力地争取和捍卫我们的想法。我们希望创造出一本完全不同的杂志,并拥有彻底不同的商业模式。Flow的印刷成本比较高,因为每期杂志运用了几种不同的纸张,还有各种纸制小物。我们并不是太广告导向,不希望为了得到更多广告而妥协过多(当然我们愿意和广告客户协商,让他们考虑以特别的方式在杂志中进行广告传播)。我们希望为读者制作出美丽而有趣的杂志,将我们认为有趣的一切置入其中。我们抛弃了一切杂志制作者的寻常准则。

最初,集团里的人议论纷纷,说我们应该在封面放上一张微笑着的女性的脸,又或者空白页上仅放一条名人语句的做法不会被读者接受等等。但是,杂志发刊后销售迅猛,发行量在荷兰及世界范围内不断增加。

爱米:关于创意的杂志不少,但是将插画、手工与身心灵内容相结合的杂志比较少有。为什么杂志会主要选择这些关注点?与你们自身的背景、职业或是读者及其社会背景有关吗?

Irene:在我们看来,Flow并非是完全心灵的,我们足够接地气和实际。Mindfulness(正念)是我们杂志最重要的基调,当然它对于我们来说也是接地气的。当我们开始创刊杂志时,我和Astrid完成了8周的MBSR(正念减压疗法)的训练,在那里的学习打开了我们的眼界,它是非常简单而令人舒服地看待生活的方式:我们学习到停止和我们自身斗争,接受事物本身的样子,学会观察它并感受它,然后放开它。当你在生活中尝试去实践正念时,会发现很多事情变得容易起来。我们希望将这些理念通过杂志传达出来,它是对于当今时代精神及各种问题的一种回答。

人们强加于自身的所有需求,希望拥有的东西,因新兴移动技术而出现的事物以及它带给我们必须时时可联系、每天在线的压力,让我们再也不会发呆、做白日梦,甚至享受片刻安静的机会也失去了。新的社会促使我们比以往任何时期,在一天之中做出更多的决定⋯⋯这一切都变得很复杂,正念能帮助我们以良好的方式来面对新的社会环境。

我们意识到这样的理念可以很好地与DIY及创意相结合。当你以手造物时,你沉浸其中,它能帮助你减少担忧。如果它能让你回到童年时代的状态——生活不是那么匆忙,需求不是那么多,很多事情自然会变得简单。我们希望在杂志中激发人们去动手,画画或者上色、折纸、编织等等,都会令人愉悦。做得怎样并不重要,过程才是有价值的。

我们热爱插画,因为它具有手工的成分,常常并不完美、不那么精致,我们能在插画师的作品中感受到他们的爱。世界上有那么多插画师、手作人创造出美丽的事物,我们希望在Flow 介绍这些创意人及他们的作品,让读者及我们自己心情愉悦。



疫情影响了纸张的生产和运输。疫情期间发行的第37期,不像往常的《Flow》杂志那样选用多种纸张以及附送单独的纸质品,而是呈现了最基本的杂志样貌。

第36期,《Flow》杂志首次在荷兰语、德语、法语和英语版统一用了同样的封面, 在疫情期间传达大家携手共度难关的理念。


第34期,难得的用摄影图片作为封面,图片是法国摄影师Yann Bervas拍摄的瑞士之旅。本期有关于慢⻝到慢新闻的报道。

Flow真心期望能帮助世界各地的人们,对于生活本身及生活的方式获得不同的想法,留出些时间来进行自我观照,虚度,开始白日梦,更具创造力⋯⋯

爱米:杂志的介绍中提到Flow“属于不匆忙时间的杂志,所有内容都关于做与众不同的事情,做新的选择”。为什么做与众不同的事情,对于你和读者那么重要?

Irene:当我们开始做Flow时,我们发现我们及周围的人们,在与相近的感觉斗争——我们渴求永远幸福,并认为可以通过自身努力来创造并获得幸福。但是,在实践正念之中,在你生活经验的积累之后,你会发现另一种对待生活的方式或许更好:接受生活并不都是完满的,并不常是按我们所计划的那样,并试着学习对待失望与悲伤⋯⋯这些理念亦是正念及“积极心理学”背后的哲学。所以,我们希望在杂志里呈现与众不同的态度,我们不会做“10步变快乐”、“增进关系的5步法”这样的文章,我们描述真实的生活,它没有速成的方案。

爱米:在一个人人都说杂志势微的时代,你觉得Flow为什么可以持续发展,并从中突围?

Irene:Flow之所以能在世界范围内取得成功,在于它是我们由心而发所做出来的真实的产品。当然,我们杂志所属的集团和我们都希望能获得经济收益,但希望是通过做我们热爱并相信的事情而得来。Flow真心期望能帮助世界各地的人们,对于生活本身及生活的方式获得不同的想法,留出些时间来进行自我观照,虚度,开始白日梦,更具创造力,或者允许自己变得脆弱,放弃完美主义,多和邻居及周遭的人互动,做那些让自己充满能量的事情,时不时地因自己发笑⋯⋯希望大家可以享受到纸张的气味和触感,在网络上互相激发灵感。这样的理念在世界范围内越来越吸引人,这大概是Flow仍旧在不断成长并且还有很多国家需要去 “占领”的原因吧。

德文版《Flow》杂志第42期的封面和内容。



第二本正念之书。这是一本可以阅读、写作、练习正念的指南,其中还包含贴纸、卡片和笔记本。

当你利用纸张来创造一些独一无二的东⻄时,人们仍旧会愿意花钱来买纸质版。

爱米:《Flow》杂志的节奏编排非常有趣,融合了黑白照片、名人话语、插画、彩色空白页、给读者的信纸,不同的纸张分隔杂志不同的章节,还嵌入了很多纸质赠品。这样的安排是对于杂志内容及形式的一种实验吗?

Irene:创刊初期,我和Astrid各自带了一堆纸质的小玩意来到我的阁楼。纸张小物的形态、气味、触感都让我们发自内心地感到快乐,我们希望在杂志里也能部分呈现这样的感觉。所以,采用了不同的纸张,为不同章节增加更深的层次感:在光面纸上集合了资讯,在相对粗糙的纸上学习正念⋯⋯在每期杂志里放入纸质小物,让读者看到用纸就可以做很多事情,而不只是拿来印字。当然,我们也喜欢在数码设备上阅读,看很多东西,但是纸张给予我们的触感和气味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发现很多人和我们有着共同的感触。

爱米:结合了笔记本和周刊形式的Flow Weekly小册子,这样的概念从何而来?

Irene:我们喜欢列清单,收集笔记本,并意外地发现,很多周刊杂志的特色都差不多,所以考虑为什么不做一个不一样的周刊产品,且融合大家对于列清单和收集笔记本的爱好。Flow Weekly既是笔记本又是杂志,既是日历又是日记。

爱米:Flow展示了杂志丰富的可能性,读者不仅像购买其他纸质杂志一样感受纸张的魅力,还可以着实地玩起纸来。你认为,杂志未来的发展趋势会是怎样?

Irene:的确,Flow是未来杂志形态的一个好案例。如果你只是利用纸张在其上印内容,那么不出多久,在先进的数码屏幕或其他数码硬件上做起来还会更加容易、简单。但当你利用纸张来创造一些独一无二的东西时,人们仍旧会愿意花钱来买纸质版。如果Flow能激发更多杂志来玩转纸张,那会很棒!

撰文:爱米
图片来源:
Flow网站和INS www.flowmagazine.com

作者简介

爱米,「Be Water Journal水象」年刊创办人及编辑、资深杂志人、小众杂志评荐者。自2004年开始,为众多杂志媒体撰写杂志评论专栏,介绍近百本国内外创意文化类小众杂志。
2 2 2 0 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