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能永续:NGO集结社会力量探索生态平衡

编者荐语:
深圳国际低碳城·2022公共艺术展是深圳国际低碳城亮相,作为支持单位,BCAF在可持续设计领域做出的长期实践成果在其中“公共实践行动”板块与其他NGO组织联合展出。这是在新兴城市深圳的一次可持续的聚会,我们祝愿“艺能永续!”以下是相关详情。

以下文章来源于深圳市前沿艺穗艺术中心 ,作者FAC

生态问题作为全球范围内普遍存在的问题是长期累积的结果,而问题的解决也无法一蹴而就,必须依靠广大的社会力量和脚踏实地的行动一步步解决。深圳国际低碳城 · 2022公共艺术展开设了“公共实践行动”板块,北京当代艺术基金会、红树林基金会、深圳市大鹏新区珊瑚保育志愿联合会和深圳大鹏半岛海洋图书馆展示了“低碳”与“可持续”相关的实践成果、科普内容等。公共机构的参与带给展览丰富多彩的内容、不断迸发的艺术灵感与多元群体的共创,引领公众去探索新的视野,共同勾画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的绿色愿景。




北京当代艺术基金会
Beijing Contemporary Art Foundation





成立于2008年,北京当代艺术基金会(Beijing Contemporary Art Foundation,后称BCAF)以“让更多人自由平等地分享文化艺术,构建多元化的人文公民社会”为宗旨,致力于成为中国最具先锋活力的资助性艺术基金会,支持原创个性人才,拓宽公共文化空间。在以往的多年工作中,BCAF支持了1375位创作者,在全球20个国家开展了800余场活动,资助金额累计超过4300万人民币。BCAF在文化创新、艺术公益、国际交流、智库研究领域与全球的专业机构共建富有活力的人文项目,支持原创性、开放性、个性化的艺术与思考,关注由行动构成的民间现实与未来。

01 德迦零废弃社区
王五之


尖作村位于三江源澜沧江的源区,三江源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为我国和亚洲各国的20亿人口提供水源,有“中华水塔”之称,也是对全球气候变化反应最敏感的区域之一。其自然景观、生物多样性极具保护价值。2013年,尖作村里的一位堪布(藏传佛教中主持授戒者之称号)降央西然成为SGR和阿拉善SEE生态协会的环保人,2016年4月组织德迦寺、德迦尼姑寺及村里52户人家,在SGR的指导下,成立了“德迦环保学堂”,为社区设立了三个目标:“零废弃”、“利他心”、“有机食品”。 由此,高原上第一个零废弃社区——德迦零废弃社区开始建立。在号召下,德迦十九户牧人恢复了传统器皿的使用,拒绝一次性塑料。此后,无论是尖作村的牧人、修行人、还是到访的客人,都主动选择不使用或者不丢弃塑料制品、塑料包装,并自带碗筷,临走时还会“打包”带走自己产生的垃圾。目前,社区内的村民只食用当地生产的有机食物,以畜牧为主,农业为辅(自种有机蔬菜与野生菌类)。藏区一直难以解决的垃圾问题得到了突破性进展。






02 放青松小队
青山村徒步路线体验设计


浙江省杭州市青山村地处黄湖镇西面的龙坞水库是当地重要的旅游资源,但放青松小队的成员们了解到,龙坞水库作为青山村的明星景点,虽然围绕其开设的徒步道路有大量访客,但由于此条徒步路线缺乏系统设计,导致景区既没能向游客传递出当地的环保理念与环保故事,又因缺少系统的导向设计,导致络绎不绝的外来游客与当地村民的生活和环境保护工作出现了矛盾。
为了提升徒步过程中访客的体验感,改善访客与村民、访客与乡村环境之间的关系,从而向外界更好地传递环保发展的理念,放青松小队在导览方式、景点规划上进行了全新的设计。







03 花火计划
李豪


2017年,“花火计划”项目组成员在四川省南充市仪陇县金城镇的家访中了解到,很多留守儿童最大的困境不在于缺吃少穿,而在于缺乏对未来的想象力——孩子不知道自己的未来除了遵循父母的旧业,还可以有什么其他的选择?

面对当下乡村的留守儿童教育困境,一本造建筑工作室的建筑师团队发起了“花火计划”——为留守儿童提供建造与艺术教育课程设计与服务,专注于用教育连接城乡,让乡村的孩子拓展职业可能性,给孩子们带来更具想象力的未来,为乡村发展带去永续支持。







04 余物新秩序
深圳市前沿艺穗艺术中


2020年,深圳市前沿艺穗艺术中心(以下简称项目组)受邀成为OCT-LOFT公共艺术展的策展单位,策划展览“2020 OCT-LOFT公共艺术展——余物新秩序”。该展览以“物”为载体,“垃圾”为议题进行发散,通过展览重新梳理物的秩序,探讨人、物、环境三者间的关系。展览主题中的“余物”一词,正是来自对“垃圾”的思考——当物品成为了剩余物品,物品自身价值是否会发生改变?
项目组发起“余物变身计划”——寻找不同材料,包括咖啡渣、塑料瓶、塑料标签、纸皮、旧衣物及婚纱等,最终共收集近10397件材料。在作品创作阶段,项目组实现了国外艺术家远程参展、观众参与、社群合作、机构支持、志愿者募集,尽可能还原落实了艺术家的理念,让每一件作品落地。









红树林基金会
Mangrove Wetlands Conservation Foundation



红树林基金会(MCF)是中国首家由民间发起的环保公募基金会,致力于保护湿地及其生物多样性,践行社会化参与的自然保育模式。目前已启动“守护深圳湾”、“拯救勺嘴鹬”、“重建海上森林”三大战略品牌项目。

2012年7月,基金会由阿拉善SEE生态协会、热衷公益的企业家以及深圳的相关部门提倡发起。王石、马蔚华担任创始会长(创始理事长),深圳大学前校长章必功、阿拉善SEE生态协会第七任会长艾路明、现任会长孙莉莉担任荣誉理事长,北京林业大学生态与自然保护学院教授、湿地公约科技委员会主席雷光春担任理事长。

01 守护深圳湾
The Guardian of Shenzhen Bay


作为「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飞区(EAAF)」地理位置上中间位点的「深圳湾」,每年为数以万计的候鸟提供重要的停歇和栖息地,并拥有超过300公顷的红树林,它们防风减浪,滋养丰富的动植物生长繁衍。但随着人为干扰加剧、外来物种入侵等问题,深圳湾的滨海湿地面临着众多挑战。

为维护深圳湾生态平衡,保护湿地及生物多样性,「守护深圳湾」项目启动了以下行动:
  • 科学保育:科学有效地逐步恢复近海湿地生境,提升生态系统服务,降低人为干扰,为迁徙候鸟和本土生物营造适宜的栖息环境;
  • 湿地教育:帮助市民走近湿地,提升环境素养,壮大湿地保护队伍;
  • 区域及国际合作:加强深港合作,促进绿色湾区建设,以深圳湾为起点,共同促进全球红树林保护的国际合作,提供科研和可持续发展培训。





02 重建海上森林
Mangrove Conservation and Restoration


红树林被称为“海上森林”,是滨海社区抵御气候灾害的关键屏障,也是生物多样性最丰富、固碳效率最高的海洋生态系统之一。然而,20世纪后半叶,全球的红树林消失了35%,中国更是损失了73%的红树林面积。保护和恢复红树林湿地对减缓气候变化,以及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社会、经济和生态影响至关重要。

为推动中国和东南亚区域红树林湿地的有效保护和修复,红树林基金会发起了「重建海上森林」项目,并致力于:
  • 红树林湿地修复:将退塘还林/湿、外来物种治理、自然恢复、退化红树林修复列为重点工作方向,支持相关科学研究,打造示范项目。
  • 合理利用:红树林湿地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在生态养殖、生态旅游、红树林蓝碳、非木制林产品等方向探索合理利用的方式。
  • 保护地有效管理:与关键保护地在生态监测、湿地教育、社区共管等方面开展合作,举办专项培训,助力我国红树林保护地管理水平的提升。







03 拯救勺嘴鹬
Saving the Spoon-billed Sandpipers


鸟类是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指示生物类群,是湿地保护工作关注的重点。「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区(EAAF)」迁徙水鸟数量正以每年5-9%的速度锐减,成为全球保护形势最为严峻的迁飞区。我国是EAAF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EAAF的旗舰物种,勺嘴鹬(Calidris pygmaea)全球仅存约800只,是全球极危(CR)物种、我国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作为湿地生态系统中的伞护种、旗舰种,加强对勺嘴鹬的保护,可更好地保护整个迁徙路线上的迁徙水鸟。

红树林基金会(MCF)与北京林业大学「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研究中心(CEAAF)」联合启动「拯救勺嘴鹬」项目,致力于:
  • 监测与研究:探明迁徙水鸟及其栖息地现状,了解水鸟对现有湿地威胁的响应与适应,为中国沿海湿地保护管理提供理论支持;
  • 重点水鸟栖息地保护:识别重要水鸟栖息地,分析保护管理空缺,制定保护策略,总结与迭代生态监测、湿地修复与管理、自然教育中心建设与运营等的方面的经验;
  • 国际协同:分析全球化背景下以勺嘴鹬为代表的迁徙水鸟的保护面临的新形势,基于EAAF推动全球保护行动的协同。




深圳市大鹏新区
珊瑚保育志愿联合会





潜爱(深圳市大鹏新区珊瑚保育志愿联合会),系深圳市大鹏新区管理委员会和“磨房”网共同发起,由环保工作者、海洋科研人员和潜水员组成的珊瑚保育组织,致力于珊瑚礁生物多样性监测和维护之余,通过在渔村、社区、企业和学校,宣导珊瑚保育理念,改善公众对待海洋的方式,为珊瑚礁恢复创造有利条件。

01 大鹏半岛珊瑚调查


潜爱作为国内首家民间珊瑚保育组织,截止目前已凝聚超过3800名志愿者,其中超过1/3为持有国际潜水员资质的潜水员志愿者群体。潜爱将通过赋能培训的方式,将其中的潜水员志愿者转化为具备珊瑚调查能力的“珊瑚潜水员”。再通过潜爱发挥自身社会组织的跨界能力,充分联动高新技术企业、科研院校及相关部门,通过卫星数据进行定位,通过水下无人机进行快速排查,辅助志愿者在大鹏半岛海域实施珊瑚调查工作,以期形成大鹏半岛珊瑚范围、健康度等的基础数据,通过推动政府、社区等各利益相关方,参与到珊瑚保育的工作中。





02 海底清洁 废网编织


大鹏作为渔业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和滨海旅游胜地,海洋垃圾的现状也不容乐观。潜爱在开展珊瑚保育工作的过程中意识到,破坏的速度远远大于保育的速度。2017年3月,一头来自深海的抹香鲸在深圳大亚湾海域被发现时,身上遍布缠绕的渔网,虽然在第一时间潜爱组织潜水员志愿者进行了清理,但在过后三天,这头怀孕的抹香鲸依旧无法返回深海,而死亡在城市的边缘。

经由此事之后,潜爱意识到需要开展常态化的打击海洋垃圾行动,旨在通过由潜水员打捞废弃渔网、潜爱课堂组织和培训教导将废弃渔网重新编织成收纳袋,在互动过程中把海洋环保理念传达给公众,激发公众海洋环保理念的产生,减少垃圾入海的情形发生。此外,潜爱以赋能培训的方式,让潜水员能够快速掌握打击海洋垃圾的相关技巧,再以常态化、高频次、随手做的形式开展海洋垃圾的清理,并通过邀请本地潜店加入,发动潜水界更多专业力量带动更多潜水员志愿者参与海洋生境保护行动。而潜爱课堂与社会各界跨界展开合作,通过系列课程与宣发、海底垃圾固化展览、宣导等工作激发更多公众关注海洋环保行列中来。






深圳海鹏半岛
海洋图书馆




深圳大鹏半岛海洋图书馆是一家民间投资、民政登记、提供社区公共服务的专题图书馆。图书馆位于深圳市大鹏半岛,距市中心35公里,距海1公里。前身是工业厂房的一部分。海洋图书馆建筑面积500平方米。阅读区是整个图书馆的主体部分,藏书4000余种,涵盖海洋生物、海洋历史、海洋文学、地球物理学等方面的书籍。

01 海洋数字文献港


网络时代,读者的阅读习惯发生改变,海洋图书馆作为专业图书馆为读者提供参考服务,针对读者的具体问题,提供针对性的书目介绍和档案介绍。除此之外,为了让读者看到古老稀缺的文献,同时节省检索时间,海洋图书馆在进行常规海洋类图书收藏和筛选的同时,也将古代的航海图和地图、海洋生物视频、海洋声音文件、海洋旧文献、渔民账本、已故海洋学专家手稿、信件、已绝版散逸的出版物孤本等古老出版物和民间散件以及海洋实物以不同方式数字化,建成数字档案,并建立关键词库、标签云,让读者可以在线且方便地检索查阅。

为了匹配图书馆的公共服务属性,海洋图书馆也产生以海洋科普教育为主的数字知识内容。以一份海洋通识教育大纲为基,邀请教授级专家来图书馆讲座,并录制、剪辑成慕课视频上传网络平台。随着讲师队伍壮大,将形成一个横跨生史地多种学科的海洋通识教育框架。





在本次公共艺术展中,艺术创作与公共实践融合一体。在实践中,人们得以真实的接近自然,从具体的生态问题出发,更好的审视自身与



深圳国际低碳城 · 2022公共艺术展以“艺能永续”为主题,围绕“低碳”、“能源”两大关键词,邀请了中国深圳、中国北京、中国香港、日本名古屋、日本京都八组艺术家,将绘画、雕塑、建筑、装置等多种艺术形式的作品,融入深圳国际低碳城多元空间场域与自然生态环境中。以创新力的表达、前沿的国际视角、开放包容的思想维度,同时以艺术实践的表达⽅式重新认识能源与生态,思考艺术创作和自然、空间、⼈之间的可持续发展关系。希望人们可以重新与生态环境和谐共处,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平衡之道。



-主办单位:中共深圳市龙岗区委宣传部协办单位:坪地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策展单位:深圳市前沿艺穗艺术中心展览设计:深圳市英途联盟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支持单位(排名不分先后):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院深圳市国家气候观象台华润置地城市运营管理(深圳)有限公司深圳市华城国际低碳城开发建设有限公司北京当代艺术基金会深圳妇女儿童发展基金会红树林基金会一π yipai潜爱大鹏大鹏半岛海洋图书馆
策展人:朱德才
展览工作组:刘斌、刘敬、钟宇婵、肖志钊、张玥、戴玉莹、岳正、罗倩、刘思彤、吴志豪、杜雅仪、潘思彤、蔡贝妮、唐雪雯、霍智泳、赖秋凤、唐宁
艺术共创人员(排名不分先后):朱沐之、谢莉斯、陈颐馗、贾晓清、俞作丽、胡妹、唐瑾华、李艳荣、王文娟、刘玲铃兰、淳子、范先慧、钟静文、杨秋香、任超、易瀚兴、赵玲、刘邦望、魏万荣、龚天朗、丁祖一、王如航、殷功俊、梁宝文、陈星颖、陈星莼、张淑怡、洪乙馨、李林丽、叶子萱、张芳菲、王译萱、曾庆垄、张曾绮、熊莉华、孟宪林、黄媛、洪瑾瑜、陈娟、陈子琰、金女士、郑宇衡
鸣谢人员(排名不分先后):谢晨星、袁婕、陈诗雅、张换鸿、刘惠春、林秀敏、张蔚馨、周梦琪、张斯田、庄野裕晃、徐亚男,钟南,付豪,徐坤,钟诗扬,翟一瞳、翟柳、温家怡、施文君、王丽颖、刘依婷,罗舜予,刘倩蓉,朱燕霞,刘嘉禧、孙延超、刘益民、何联涛、李芬、卓可凡、曹蔓蕾、胡泽彬、杨婷婷、卢隽、江啟坚、王东旭、黄家煜、刘浩闯、李伟成、王雷、蒋宽

特别声明:肖像权归被摄者个人所有,最终解释权归主办方所有。
编辑 |  杜雅仪、唐雪雯版面设计  | 吴志豪、赖秋凤审校  | 戴玉莹、岳正
*文中项目资料均由支持单位授权发布未经同意,不可随意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
2 3 2 0 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