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的表达要深入海洋的本 | 专访《Space O-深蓝》创作团队

北京当代艺术基金会联合中国科协科学技术传播中心、中国造船工程学会、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七〇二研究所、海南省深海技术实验室等深海相关专业机构作为指导单位,与三亚崖州湾科技城管理局共同向全社会发起第一届中国深海创新设计展于2021年12月26日正式启动作品征集。在历时5个月的活动期中,我们见证和发掘了海洋公益设计、水下设备创新设计、深海科普文创等领域的优秀创作者及作品。本届中国深海创新设计展的终选结果已于2022年6月8日揭晓,最佳作品及其创作团队的幕后故事将陆续为大家分享。

从2014年10月开始,北京当代艺术基金会主办的“中国新民艺——少数民族文化发展与保护”项目联合文化、艺术、设计、品牌、政府、公益创投、国际机构、基金会、媒体等社会各界人士,通过文化公益创投的模式,保护、传承、弘扬中国少数民族工艺的文化多样性,助力少数民族妇女可持续发展。
海报设计:typo-d

深海文化传播方向作品
最佳作品



作品名:Space O-深蓝

创作者:朱佩鸿艺术工作室
(朱佩鸿、赵一霖Lilyo)

评审评语

“以巨型气膜装置,艺术地模拟和传达人类进入深海的感觉,以及海洋本身的气质。”

—— 韩松
科幻作家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幻专业委员会主任
世界华人科幻协会主席
“方案采取了装置化的表现形式,在创新性和艺术性方面完成度较高。”

—— 李翔宁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教授
博士生导师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创作者与作品合影,Lilyo(左)、朱佩鸿(右)图片来源:朱佩鸿工作室



#01
艺术的表达要深入海洋的本质


打开卫星图,地球表面接近百分之七十的面积都被湛蓝的海水覆盖,浩瀚的海洋总能带给人们无尽的遐想,特别是人迹罕至的深海,愈显神秘。

我们如何能通过艺术模拟进入深海的感觉,从而遐想人与深海的关系?

由朱佩鸿、赵一霖Lilyo创作的《Space O-深蓝》做出了充满想象的尝试。朱佩鸿说,“艺术家如何进入深海进行一场全新的艺术创作与艺术实践,这样的视角让我们充满了创作激情。我们认为艺术的表达应该更为内部,更加深入到海洋的本质之中去思考。”


▲《Space O -深蓝》作品效果图,图片来源:朱佩鸿工作室


▲《Space O -深蓝》作品立面图,图片来源:朱佩鸿工作室

《Space O-深蓝》这件作品尺寸高度为10米左右,一共由3组作品组成,形状丰富的抽象装置悬挂漂浮于一个蔚蓝的空间之中。整个作品由气体薄膜制成,通过程序控制风机营造出生命体呼吸游动的起伏感。风管和风机采用铝合金支架集合组装在展厅中,粗大的风管和巨型的风箱,让作品随着风压的改变而不断变换形态。机轮转动的声音更从听觉感受上,为观众营造出“进入深海”的体验。

“我们想要运用Space O抽象的形体,来描绘一个奇幻的深海场景。这个场景是深蓝的、幽暗的,是让人捉摸不透的。作品如同海洋生物一般拥有奇特而璀璨的外表,在最黑暗的时空中能够点亮自己,‘指引’我们,致敬深海,感叹海洋的磅礴之力。”



#02
逻辑与非逻辑的合作


朱佩鸿是一名擅长抽象创作的艺术家,Lilyo是一名建筑师,擅长空间建筑的逻辑结构,两人在作品创作阶段各自发挥着擅长的部分。这种“联手”,让作品既有天马行空的想象部分,也有严谨的建筑空间逻辑的运用。


▲朱佩鸿和Lilyo正在虚拟工作室中,图片来源:朱佩鸿工作室


为了更生动地诠释深海的特质,两位艺术家借助虚拟现实技术构建了一个“虚拟工作室”。 朱佩鸿介绍:“在我们的‘虚拟工作室’中,能更加真实地模拟和体验装置的造型和灯光系统的搭建。”



▲虚拟工作室中的景象,图片来源:朱佩鸿工作室


在朱佩鸿绘制的手稿基础上,作品的主体造型采取VR技术来进行初步塑造——通过佩戴VR眼镜,在虚拟的“雕塑工作室”中塑造装置的形体;随后运用三维软件对模型进行计算和改良;最后通过3D打印技术制作模型,由团队一起推敲、优化。


▲朱佩鸿运用VR塑造形体,图片来源:朱佩鸿工作室

两人也分享,在创作阶段中面临的难题——装置的空间所营造出的深海深邃与神秘的氛围,似乎与我们对于宇宙的感受有所重合。他们思考,该如何才能把海洋区别于宇宙的独特特质显现出来?

最终,从个体面对深海所感受到的浮力、光线以及水波的韵律的体验的角度思考,团队在力学设计和装置材质选择上做出了新的尝试。


▲Space O浮游的状态,图片来源:朱佩鸿工作室

“在装置的创作中,我们通过空气力学的设计,来转化深海的力学感受。增加多组风机以产生不同的风压变化,也会产生反向吸力使作品压缩。在特定的角度设置风扇,推动气模布料产生上升的偏移,更进一步地模拟出海水中的力学感受。软性的装置材料,可以膨胀开来亦可被压缩至扁平,也符合在深海中已知生物抵御海水压力时所形成的形体状态。同时,在装置内部,使用LED灯光,配合环境营造出在深海中浮游的状态,也形成了海洋深处独特的视觉景观。”



#03
用艺术致敬未知的深海


在《Space O-深蓝》营造的“深海世界”中,有摇曳的柔软形体、幽暗却绮丽的光彩、以及来自不同方向的海洋力量的“波动”。艺术家希望,观众们在这个庞大的艺术装置中自由地穿梭和停留的时候,能生发出一种对自然的“敬仰”。


▲《Space O 2021》现场实拍图,图片来源:朱佩鸿工作室

“海洋中蕴藏着大量的未知,等待人类去了解。比如,在阳光难以触及的海洋的深处,划分出了一个新的空间,神秘的生物与奇幻的景色使得我们对它富有探索之心;同时,深海中黑暗且高压的环境是寂静的、恐怖的、孤独的,让人心生敬畏亦令人着迷。我们希望参观者能够感受到海洋的神秘和宏伟,感受到生命是伟大的。”


▲《Space O 2021》现场实拍图,图片来源:朱佩鸿工作室

在朱佩鸿和Lilyo分享中,反复出现的词是“致敬”和“指引”。在《Space O-深蓝》中埋藏的“致敬”和“指引”,也延伸到了他们对于艺术与科技的理解上。

Lilyo认为,艺术和科技的融合是必然,却不是目的。艺术有其生命、真理和狂想,科技拥有务实、探索和创造。“作为一名创作者,我希望作品能够传递出我的思想,也能给当下的人们和历史以更宽广的解读空间。艺术和科技是我的创作语言,我希望用最准确的语言来讲述我想表达的内容,剩下的空间都留给观众。”

朱佩鸿则从艺术家的视角更感性地看待艺术与探索世界的关系。“进入海洋的深处,去探索未知。这种未知,会帮助我们思考生命。艺术作品具有很高的前瞻性和突破性,艺术可以是冒险的,通过艺术作品让我们看到海洋的奇特我觉得再也合适不过了。这也让大众不仅了解了海洋、也更好地了解了艺术。”


▲《Space O 2021》细节实拍图,图片来源:朱佩鸿工作室

未知和冒险,让艺术可以突破边际,这也让它具备了新的力量。现阶段的《Space O-深蓝》,也只是一个起点,在未来,朱佩鸿和Lilyo计划将在水上进行一系列的实验,透过作品去展现海洋的漂浮属性以及波涛的不稳定性。

“另外,我们也在考虑,如何能让艺术作品进入海底。几年前在威尼斯双年展上,看到达米恩·赫斯特在海底制作的一系列艺术作品,将海洋生物的自然之力和人力雕刻结合起来,让我们看到了有别于其他艺术作品的魅力。”



朱佩鸿艺术工作室简介


朱佩鸿艺术工作室由朱佩鸿与Lilyo组成。朱佩鸿是一名抽象艺术家,Lilyo曾是一名建筑师。朱佩鸿艺术工作室是以光与空间为主题的艺术工作室,思考宇宙星辰之无限的能量,运用抽象艺术的方式创作具有东方精神的艺术作品。抽象动态气模装置Space O是工作室代表作品,先后展出于上海赛麟空间、合肥壹Art艺术机构、成都安仁双年展、陶溪川美术馆等。程序化影像作品Mix Space营造了数字化的山水意境,入选2021年德国柏林VRHAM艺术节。

朱佩鸿


本科及研究生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朱佩鸿的艺术作品先后在中国中华艺术宫、北京今日美术馆、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悉尼白兔美术馆、悉尼大学美术学院美术馆、年代美术馆、德国 Kommunale 美术馆、卢森堡大公国迪基希市美术馆等机构展出。他的作品不仅受到国内外藏家们的喜爱,并且被澳大利亚白兔美术馆、德国德中文化交流基金会、中国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今日美术馆版画中心等重要国际机构收藏。

赵一霖 Lil yo


本科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建筑系,硕士毕业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专业。回国后作为建筑师工作于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设计建成中国世界园艺博览会妫汭剧场、郑东新区龙湖金融中心C4-11地块等。2014年至今,她以策展人和艺术家经纪人的身份连续成功策划了6年朱玉祥朱佩鸿父子双人展。2017 年与朱佩鸿共同创建朱佩鸿艺术工作室,2019年起创作装置艺术作品 Space O 与程序化艺术作品。2020年开始运营具有20年历史的朱玉祥画室。
编辑/删删
排版/王婧


2 2 2 0 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