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岛艺术家为《TIME》设计气候危机新封面
巧用“视觉暂留”拯救地球


▲ 艺术家奥拉维尔·埃利亚松(Olafur Eliasson)为《TIME》时代周刊创作的封面

今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7)举办期间,《TIME》时代周刊为了强调气候形式的严峻,特别邀请了丹麦裔冰岛当代艺术家奥拉维尔·埃利亚松(Olafur Eliasson)设计杂志封面。这位艺术家不仅是联合国亲善大使,多年来也以自然为灵感创作过多个以环境保护为出发点的艺术作品。这一次在平面上,奥拉维尔·埃利亚松巧妙利用了“视觉暂留”的手法,带来令人惊艳的立体感作品。

#01
人类的内心创造了这个世界



▲ 我们打造的地球(The planet we made),图片来源:《TIME》

奥拉维尔·埃利亚松为《TIME》时代周刊设计了两张封面,第一张主题是“我们打造的地球(The planet we made)”。海洋的部分变成了橙黄色,陆地部分则以鲜红色警示,艺术家用色彩呈现地球温度过高的现状,这种夸张的表现手法突出了气候的异常与危机的急迫。在“地球”的中心,还有一颗特立独行的绿色爱心,看起来突兀,并与下一张图关系紧密。


▲ 我们所需要的地球(The planet we need),图片来源:《TIME》

第二张与之相反,是“我们所需要的地球(The planet we need)”,灰色的背景上除了文字,仅有一颗与第一张的绿色爱心同样大小的白色爱心。分开看两张图,似乎都很普通,但其实暗藏互动玄机。


▲ 两张封面的最佳观看方式,图片来源:Studio Olafur Eliasson

根据奥拉维尔·埃利亚松介绍,读者需要先盯住第一张图上的绿色爱心 12 秒,再将视线移向第二张图上的白色爱心,因为视觉暂留作用而产生互补色的残像,第二张灰色的背景上会短暂出现一个蓝绿交错的正常的地球图案。

尽管《TIME》时代周刊在一个多世纪以来已经发行了 5000 多张封面,但这样利用视觉暂留来让读者互动,产生教育意义的双封面设计仍然是罕见且新鲜的。

奥拉维尔·埃利亚松表示,画面中心的爱心是特别的设计,他告诉《TIME》时代周刊:“这张图像实际上并不存在于杂志页面上,而是在你的内心,是你创造了它,是你创造了世界。”

#02
从人造太阳意识到“我们就是天气”




▲ 奥拉维尔·埃利亚松与他的工作室,图片来源:Studio Olafur Eliasson


▲《绿河(Green river)》, 1998,艺术家通过绿色的水溶性染料改变河流及周围的景观,图片来源:Studio Olafur Eliasson

1967 年出生的奥拉维尔·埃利亚松在冰岛和丹麦成长,身处全世界最美丽的自然环境中,他从小就理所当然地认为自然是一成不变的事物。1995 年从丹麦皇家美术学院(Royal Danish Academy of Fine Arts)毕业后,奥拉维尔·埃利亚松移居柏林,并创建了自己的工作室(Studio Olafur Eliasson)。


▲《河床(Riverbed)》, 2014,图片来源:Studio Olafur Eliasson


▲《瀑布(Waterfall)》, 2016,图片



▲ 奥拉维尔·埃利亚松 2022 年在世界杯举办国家卡塔尔的新作《影子在白天的海上旅行(Shadows travelling on the sea of the day)》,图片来源:Kunsthal Charlottenborg

奥拉维尔·埃利亚松从 1997 年就开始创作包括装置、绘画、雕塑、摄影和电影等形式在内的艺术作品,并在全球多个主要博物馆展出。2003 年,他还代表丹麦参加了 2003 年的第 50 届威尼斯双年展。

2003 年是一个转折点,此前,习惯了从自然中拿灵感的奥拉维尔·埃利亚松从来没有思考过自然世界的困境。这一年,他在英国泰特现代美术馆(Tate Modern)展出了“气象计划(The weather project)”,并由此开始思考天气。



▲ 气象计划(The weather project),图片来源:Studio Olafur Eliasson


英国 18 世纪的百科全书学家塞缪尔·约翰逊(Samuel Johnson)曾写:“人们普遍认为,当两个英国人见面时,他们首先谈论的是天气;他们急于告诉对方已知的东西,热还是冷,晴天或多云,有风还是无风。”天气一直是不受时间变化而衰退的话题。

奥拉维尔·埃利亚松在美术馆大厅里,用半圆形屏幕、200 盏单频灯、满天花板的镜子和人造雾悬挂起来一颗迷幻的巨型人造太阳,人们站在美术馆内,仿佛近距离沐浴在夕阳中。艺术家把整个天花板变成了一面巨大的镜子,让空间的视觉体积翻倍。观众走到大厅的尽头,才能看到人造太阳的真相,爬到博物馆顶层,才可以看到镜子结构的反面。



▲ 气象计划(The weather project),图片来源:Studio Olafur Eliasson

正是这一项目,奥拉维尔·埃利亚松开始思考天气,思考它如何影响人类的生活、情绪和经历,以及人类如何反过来影响它。从那时起,奥拉维尔·埃利亚松意识到人类引起的气候变化对地球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他借用自己朋友小说家、环保主义者乔纳森·萨夫兰·佛尔(Jonathan Safran Foer)的书名来表达他的观点——我们就是天气(We Are the Weather)。

#03
让艺术诠释气候危机的急迫性


从“气象计划”后,奥拉维尔·埃利亚松开始在更多的艺术项目中关注和传递气候变化的信息,他在接受《TIME》时代周刊采访时表示,“当我们中的许多人通过数字设备接触世界时,艺术可以提供的直接体验是非同寻常的”,尤其面对“气候变化”这样规模庞大且看似遥远的事情,艺术所能表达的东西非常直观,具有直接的冲击力。



▲ 《冰钟(Ice Watch)》在哥本哈根,图片来源:Studio Olafur Eliasson

2014 年,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布联合国第五次气候变化评估报告,在此时机,奥拉维尔·埃利亚松在哥本哈根市政厅广场上呈现了他的公共艺术装置《冰钟(Ice Watch)》。奥拉维尔·埃利亚松从格陵兰岛峡湾运来这 12 块冰块,将它们静置在广场上,摆成一圈,等待它们自然融化。这个过程就像地球上的冰川因全球变暖而加速融化一样,对气候危机将要带来的后果进行倒计时。根据研究,如果格陵兰岛所有的冰全部融化,海平面将上升 7 米,给地球带来灭顶之灾。



▲《冰钟》在巴黎,图片来源:Studio Olafur Eliasson

2015 年巴黎气候大会期间,奥拉维尔·埃利亚松再次在巴黎呈现了《冰钟》,12 块形态各异的冰块无声地敲响着气候警钟。奥拉维尔·埃利亚松表示,冰块并不是艺术装置,它们围出的空间才是真正的作品,“圆圈就像指南针,它把导航留给了里面的人”。




▲《冰钟》在伦敦,图片来源:Studio Olafur Eliasson

2018 年,在第 24 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4)期间,格陵兰岛的冰块再次现身伦敦多地。奥拉维尔·埃利亚松邀请人们触摸、观察甚至闻一闻这些来自格陵兰岛的冰块,通过感官的影响,见证这个世界正在经历的生态变化。他始终希望通过《冰钟》这件作品唤起人们的亲近感,把气候危机的口号变成一场有实际作用的行动。




▲《冰钟》在伦敦,图片来源:Studio Olafur Eliasson

不过此次接受《TIME》时代周刊采访,奥拉维尔·埃利亚松说:“今天的情况与四五年前已有所不同。现在越来越多的人直接体验到气候变化的影响——无论是更强的风暴和洪水,还是极端高温、干旱和森林火灾。”



▲《冰川融化系列 1999/2019(The glacier melt series 1999/2019)》中部分对比照片,左侧为 1999 年摄影,右侧为 2019 年摄影,图片来源:Studio Olafur Eliasson

事实上,在奥拉维尔·埃利亚松的故乡冰岛,全球变暖的影响更加直观。1999 年,他在冰岛拍摄了数十座冰川,作为记录冰岛的自然现象的项目的一部分,这些冰川照片组成了“冰川系列(The glacier series)”。当时,奥拉维尔·埃利亚松认为冰川美得令人敬畏,是静止和永恒的。

20 年后的 2019 年,已用艺术诠释气候变化议题多年的奥拉维尔·埃利亚松重回冰岛,再次拍摄了那些冰川,与 20 年前的照片共同对照组成新作品《冰川融化系列 1999/2019(The glacier melt series 1999/2019)》。跨年度的摄影作品形成直观对比,揭示全球变暖的巨大影响。艺术家表示 20 年后他才完全理解正在发生的事。



▲《冰川融化系列 1999/2019》,图片来源:Studio Olafur Eliasson

这组作品先后在英国泰特现代美术馆、西班牙毕尔巴鄂古根海姆美术馆、冰岛雷克雅未克艺术博物馆展出,也是在 2019 年,奥拉维尔·埃利亚松被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任命为气候行动和可持续发展目标亲善大使。

奥拉维尔·埃利亚松说:“每一座冰川的消失都反映了我们的无所作为,每一座被拯救的冰川都将证明我们在面对气候紧急情况时所采取的行动。我们对子孙后代负有责任,去保护剩余的冰川并阻止全球变暖的进程。”


▲《我们的冰川视角(Our glacial perspectives)》,图片来源:Studio Olafur Eliasson


▲《气象彩虹圈(Meteorological rainbow circles)》,图片来源:Studio Olafur Eliasson

无论是《TIME》时代周刊的封面,还是各类公共艺术装置、展览,奥拉维尔·埃利亚松都在将观众拉入身临其境的情境中感受气候变化的恐怖性,他充分利用了艺术的感染力,去完成对这个地球来说,比艺术更急迫更重要的表达。


资料来源:

1.TATE《THE UNILEVER SERIES: OLAFUR ELIASSON: THE WEATHER PROJECT》
https://www.tate.org.uk/whats-on/tate-modern/unilever-series/unilever-series-olafur-eliasson-weather-project

2.Ice Watch
https://icewatch.london/

3.The New Yorker《The Artist Who Is Bringing Icebergs to Paris》
https://www.newyorker.com/culture/culture-desk/the-artist-who-is-bringing-icebergs-to-paris

4.The Economist Newspaper《Olafur Eliasson’s rallying cry》
https://www.economist.com/1843/2015/12/09/olafur-eliassons-rallying-cry

5.The glacier melt series 1999/2019
https://glaciermelt.is/

6.Guardian News《Can art inspire climate change action? An ice installation aims to do just that》
https://www.theguardian.com/sustainable-business/2014/oct/23/climate-change-ice-watch-installation-art-greenland-copenhagen-ipcc

7.Olafur Eliasson
https://olafureliasson.net/

8.TIME《Read Olafur Eliasson's Poem to Accompany His New TIME Cover》
https://time.com/6224840/olafur-eliasson-time-climate-poem/

9.TIME《The Story Behind TIME’s New Optical Illusion Climate Change Cover》
https://time.com/6224632/olafur-eliasson-time-magazine-cover/
2 2 2 0 12.11